道,“你在西苑有熟人沒有?”
張殿臣想了一會答說:“有一個,是茶膳房的蘇拉。再有一個,是護軍營的筆帖式,他那一營本來守西苑,前一陣子聽說調到神武門去了。”
“那還是有用。反正在西苑待過,知道那裡的情形……”
一語未畢,拉鈴聲響,這是有人要進來的訊號。王五抬眼外望,而張殿臣起身去掀門簾,正是譚嗣同來了!
“大少爺!”
“五哥,”譚嗣同搶著王五的話說,“今日之下,可千萬不能再用這個稱呼了!你叫我復生。”
王五還在躊躇,張殿臣在一旁插嘴:“師父,恭敬不如從命,你老就依了譚大叔的話吧!”
“好,好!”譚嗣同撫掌稱賞,“殿臣當我老叔,我倒忝受不疑了。”
這意思是,願與王五結為昆季。雖不必明言,亦不必有何結盟的舉動,只要有這樣的表示,已足令人感動了。於是王五慨然說道:“我就斗膽放肆了!復生你請坐。”
“請師父先陪陪譚大叔,我去看看,有什麼比較可口的吃食?”
“這就很好!”譚嗣同拉著他說,“殿臣你別走,我有話說。”
於是張殿臣替譚嗣同斟了杯酒,坐定了靜聽。而王五卻迫不及待地表示歉意,“復生,”他說,“今天白白荒廢了,你昨兒交代我的事,一點眉目都沒有。不是沒有眉目,根本就沒有去辦。”
“那是因為突然關城的緣故,咱們得謀定後動,先好好商量。打你走了以後,日本公使館的人,倒是有好些訊息告訴我。”
訊息雖多,最緊要的只有兩件事,一件是皇帝確已被幽禁在瀛臺,而珍妃的遭遇,更為慘酷,已打入冷宮。在寧壽宮之北,景祺閣之後,貞順門之東,靠近宮女住處一所簡陋小屋。
一切首飾,盡為慈禧太后派人沒收,甚至連一件稍微好一點的衣服都不許攜帶。
再一件是,慈禧太后決心要捉康有為,已經由軍機處密電天津的直隸總督榮祿,江寧的兩江總督劉坤一,廣州的兩廣總督張之洞,以及江蘇巡撫、上海道等等,一體嚴拿。又有個傳說是:電諭中指康有為弒君,是大逆不道的重犯,一經緝獲,就地正法。
“這個傳說靠不住。或者是怕洋人庇護康先生,故意安上個了不得的罪名,以便於抵制洋人的干預。不過,我相信康先生一定可以脫險。”譚嗣同停了一下說:“珍妃,當然也顧不得了,如今唯一的大事,是要將皇上救出來!”
王五點點頭不語,張殿臣是想說而不敢說,但終於因為他師父及“譚大叔”眼色的鼓勵,將他的如骨鯁在喉的話,率直吐露。
“譚大叔,我想插句嘴。倘或能夠將皇上從瀛臺救出來,可又怎麼辦?有什麼地方能藏得住這麼一位無大不大的大人物?”
“這話問得好!”譚嗣同將聲音放得極低,“能把皇上救了出來,還得送出京去,找個安全的地方,譬如天津、上海租界,萬不得已外國公使館也可以。皇上只要擺脫了太后的掌握,照樣可以發號施令,誰敢說他說的話,不是上諭?”
“那不是另外又有個朝廷了嗎?”
“只有一個朝廷!皇帝所在之地,稱為‘行在’,不管什麼地方,都能降旨,各省督撫,不敢不遵。至於太后‘訓政’,那是偽託的名目,說得乾脆些,就是篡竊!就是偽朝!
當然不算數。“
王五師弟對他的話,都不甚明瞭,兩人很謹慎地對看了一眼。怕譚嗣同發覺,卻偏偏讓他發覺了,當然要有進一步的解釋。
“這件事,我昨天想了一晚上。”他說,“看起來好象不可思議,其實是辦得到的。因為現在各國都贊成我們中國行新政,所以很佩服皇上。只要皇上能夠恢復自由,各國就都會承認皇上的權柄。新聞紙上一登出來,天下臣民都知道皇上在什麼地方,自然都聽他的,不會聽太后的了。”
這番話,在王五和張殿臣仍然不十分了解,何以中國的皇帝,要外國來承認?不過,王五認為無須多問,反正譚嗣同怎麼說,他怎麼做就不錯。
“復生,咱們就商量怎麼樣救皇上吧!”
“救皇上有兩個法子。”譚嗣同問道:“有個教士叫李提摩太,你們爺兒倆知道不知道?”
“聽說過。”王五答說,“不怎麼太清楚。”
“此人是英國人……。”
譚嗣同簡略地談了談李提摩太的生平。此人是英國人,來華傳教多年,在上海設過一個廣學會,以廣收世界新知,啟迪中國民眾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