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聯,就這樣,在中國文壇上終於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1936年4月,徐懋庸看到日本《改造》雜誌所載,“改造社”社長山本實彥來華,向魯迅問起左聯的情況,魯迅回答說:“我本來也是左聯的一員,但是這個團體的下落,我現在也不知道了。”接著,又在《光明》期刊上看到魯迅復何家槐的信:“我曾經加入過集團,雖然現在竟不知道這集團是否還在……”他覺得魯迅說不知道是意氣用事,於是給魯迅寫了一封信。很快,他收到了魯迅的回信: ……集團在解散,我是聽到了的,此後即無下文,亦無通知;似乎守著秘密。這也有必要。但這是同人所決定,還是別人參加了意見呢,倘是前者,是解散,若是後者,那是潰散。這並不很小的關係,我確是一無所聞。 ………… 至於“是非”,“謠言”,“一般的傳說”,我不想來根究或解釋,“文禍”更是防不勝防,而且也洗不勝洗,即使到了“對嘴”,還是弄不清楚的。不過所謂“那一批人”,我卻連自己也不知道是“那一批”。 ……我希望這已是我最後的一封信,舊公事全都從此結束了。 顯然,這是一封絕交信。但魯迅所拒絕的絕不只是一個徐懋庸,在寫給楊霽雲的信中,他曾經這樣指出:寫信的雖是他一個,卻代表著某一群。 隨著左聯的解散,一個原先叫“作家協會”而後叫“文藝家協會”的新組織,開始積極籌備起來。 出面同各方面聯絡的是鄭振鐸和傅東華,而這兩個,在左聯常委分工中是歸周揚負責聯絡的。鄭振鐸和傅東華為了加強號召力,又拉了茅盾做發起人。茅盾自覺他在文壇中的特殊地位,當左聯內部明顯地分成兩派對,他開始力求保持中立,後來就隨著周揚派勢力的增長而一邊倒了。 自《譯文》事件之後,魯迅與茅盾之間的隔閡加深了,但是還不至於發展成為很大的矛盾。在一封信裡,茅盾談到全國的救亡形勢時說:“看來春天真的要來了。”魯迅回信說“春天來了”的感覺未免太早,還表示了“作家協會一定小產”的看法。他想不到茅盾會成為協會的核心,只是認為與鄭振鐸的經營有關:到了4月26日,才在給曹靖華的信中透露說,茅盾已經同鄭振鐸站在同一陣營裡了,並且掌握了指揮權。十天後,他在信中再次講述到協會的情況,說:“此間蓮姐家已散,化為傅、鄭所主持的大家族,實藉此支援《文學》而已,毛姑似亦在內。舊人頗有往者,對我大肆攻擊,以為意在破壞。但他們形勢亦不佳。”“蓮姐家”,即左聯;“舊人”,指左聯同人;“毛姑”就是茅盾。 在同一封信內,魯迅還寫道: 《作家》,《譯文》,《文叢》,是和《文學》不相合的,現在亦不合作,故頗為傅鄭所嫉妒;令嘍加以破壞統一之罪名,但誰甘為此輩自私者所統一呢,要弄得一團糟的。近日大約又會有別的團體出現。我認為這是好的,令讀者可以比較比較,情形就變化了。 魯迅所以對組織別一團體發生興趣,是因為可以藉此打破由周揚等人計劃傅鄭出面主持的“大家族”的一統天下。整個中國文壇的情狀是令人憂慮的。曾經與魯迅發生論爭的創造社的一群,開始同原來對立的文學研究會合流,這是一股無論憑資歷或是實力都是足以左右文壇的力量。多年來尚未消除的思想矛盾,雖然經過左聯這一共同體的一定程度的阻遏,因為形勢的劇變,而今卻有了進一步擴充套件的趨勢。&nbsp&nbsp'返回目錄'&nbsp&nbsp 。。

解散左翼前後(3)

周揚派人反覆遊說魯迅,讓他加入協會,他都加以拒絕。從2月到5月,他在多次通訊中表明瞭這種決絕的態度。 經過四個月的醞釀,在“大家族”的主持下,中國文藝家協會終於在6月7日正式成立。到會達七八十人,青年人不多。會議透過了主席團,宣讀了茅盾起草的宣言,以及協會章程。組織龐大,機構重迭,頗有衙門化的傾向。茅盾是常務理事召集人,計劃中是可以統領整個協會的工作的。周揚等辦的《文學界》當作協會的會刊,由徐懋庸負責。可笑的是,大會還一致透過了致魯迅——一個拒絕本團體的人——的慰問信。 魯迅曾經參加與籌劃的別一團體始終沒有成立,只有在文藝家協會成立後一個星期,發表了一個宣言,名為《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 《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由巴金和黎烈文起草,經魯迅作過文字上的修正。與《中國文藝家協會宣言》不同的是,它不是透過大會上宣讀透過的辦法,而是採用分頭聯絡,說明原由,個別協商,徵求簽名的方式。《中國文藝家協會宣言》強調“全民族一致救國的大目標”,貫穿著“國防”的精神。《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則強調宣言者在“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