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曰:‘何不相語,而訴明使君乎?’意欲活之,命使寬縛”。《三國志》卷七《呂布傳》注引《獻帝春秋》。但劉備卻在旁言道:“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三國志》卷七《呂布傳》。劉備為何主張殺呂布呢?一是呂布曾奪取劉備的地盤,備當然懷恨在心;二是劉備擔心如果呂布為曹操所用,則使曹操如虎添翼。劉備最大的敵人是曹操,當然不願看到曹操勢力的強大,對自己以後的發展形成更大的威脅。曹操一向主張唯才是舉,善於選拔人才,再加上“操之馭將,自古少有”《三國志》卷五十二《諸葛瑾傳》。。如果操不殺呂布,讓其為己效力,也許會使呂布成就一番功業。
呂布的冤案(5)
呂布為何會失敗呢?我認為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從客觀上看,呂布盤踞的徐州地區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政治、軍事鬥爭錯綜複雜。自曹操為父報仇,大肆屠戮徐州士民後,長期的戰亂使徐州的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缺乏鞏固的根據地及可依靠的後方,制約著呂布集團力量的發展。從主觀上看,呂布行事優柔寡斷“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黨”同②。。部將高順忠心耿耿,呂布不能用;謀士陳宮屢出奇策,呂布不肯信。高順常諫呂布:“‘凡破家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三國志》卷七《呂布傳》注引《英雄記》。陳宮被俘後也對曹操說:“但坐此人(指呂布——筆者注)不從宮言,以至於此。若其見從,亦未必為擒也。”《三國志》卷七《呂布傳》注引《魚氏典略》。二人的確說出了導致呂布敗亡的致命傷。
總體來看,呂布為人性格直爽,不拘小節,頗得人心,有容人之量,又無割地稱王之野心。其一生行事並無大惡,從未有過類似於曹操的屠城坑卒殘暴之事。所以我認為陳壽作出的呂布“輕狡反覆,唯利是視”的評價並不十分公允。漢末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混戰,他們之間只有利益,沒有誠信。見利忘義、反覆無常者多矣,豈獨呂布哉!劉備、張繡、馬超、公孫淵等哪一個不是朝三暮四、反覆無常。與他們相比,呂布缺乏的僅是權術和戰略眼光,所以才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的可悲下場。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曹操用人政策再評價(1)
三國時期曹操以善於用人而著稱,他提出的“唯才是舉”政策,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影響,並得到大多數治史者的首肯。然考察曹操一生,其剛愎自用、嫉賢妒能、殺害賢士之事,於史也屢見不鮮,事實上他並沒有真正做到“唯才是舉”。故要客觀地評價曹操的用人政策,必須同時對其用人的另一側面進行探討。
1。拒諫飾非,輕慢謀士
曹操在提出“唯才是舉”政策的同時,常有拒諫飾非、輕慢賢士、固執己見、一意孤行之舉。特別在他平定河北、消滅袁紹後,更是驕橫狂妄,自封為“天下英雄”《三國志》卷三十二《先主傳》。,頗有“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孟子·公孫丑下》。之概。以致在和孫權、劉備等人的政治軍事鬥爭中遭到一連串的失敗。
赤壁之戰前,曹操錯誤估計了戰爭形勢,他把孫權、劉備看做袁紹、袁術、劉表、呂布之徒,把諸葛亮、周瑜、魯肅當做審配、逢紀之輩,又不正視南方的自然條件、生活習慣,企圖以新收的劉表狐疑之眾和疲憊不堪的北方之卒一舉蕩平江南,統一中國。謀士賈詡根據客觀情況,向操勸諫道:“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三國志》卷十《賈詡傳》。他認為當時統一全國的條件尚未成熟,要曹操暫且按兵不動,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待機破敵。然而這一遠見卓識,卻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曹操置之不理。
曹操倚仗自己兵多將廣,欲施當年借公孫康之刀殺袁尚、袁熙之故伎,迫使孫權殺劉備投降。程昱分析形勢,認為“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三國志》卷十四《程昱傳》。。對程昱的判斷,曹操不以為然,作書恫嚇孫權:“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三國志》卷四十七《孫權傳》注引《江表傳》。不出程昱所料,曹操此舉反而促成孫權與劉備的聯盟抗曹。“權果多與備兵,以御太祖”,由於曹操不聽謀臣勸諫,在軍事戰略上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