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關於魏延之死,亦為一大冤案。《三國志·魏延傳》載,建興十二年,“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是諸葛亮臨終前召開的最後一次高階軍事會議,但這次會議的召開卻導致了嚴重後果。

首先,主帥病危,為了怕引起軍心動搖,只與少數人商定後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少數人,既應包括自己的親信,也應包括軍中最重要的高階將領。魏延時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領漢中太守,南鄭侯。而諸葛亮是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領司隸校尉,益州牧,武鄉侯。二人均假節,封侯。可見,魏延在蜀漢朝廷中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而楊儀時任丞相府長史,費禕為丞相司馬,姜維任中監軍徵西將軍。以官位論,楊、費、姜三人之官職均不能與魏延相比。而諸葛亮召開如此重要的軍事會議,卻偏偏將魏延排斥在外,這難道不是故意的嗎?

其二,諸葛亮雖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但並沒有安排誰任全軍主帥。只是“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在前後軍中間起銜接輔助作用。楊儀任何職呢?不知道。看以後事態發展,似乎全軍上下都認定諸葛亮讓楊儀暫攝全軍統帥之職。而事實上,楊儀並無蜀漢朝廷或諸葛亮臨終前的正式任命,楊儀統率全軍名不正、言不順,這就為魏、楊內訌伏下了禍根。

。 想看書來

一、魏延腦後有反骨嗎?(5)

第三,諸葛亮密令:“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似乎已經內定魏延日後將抗命為“叛逆”。諸葛亮為何要作如此安排,史無明文記載。以餘度之,其因有三。其一,諸葛亮一生用兵過於謹慎,其原因是實戰經驗不足,故陳壽評價他“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魏延用兵一向主張出奇制勝,諸葛亮最大的顧慮,在於如果將軍事指揮權交給魏延,魏延就會違揹他既定的軍事路線,而按自己的作戰方略行事,這是諸葛亮不能容忍的。其二,諸葛亮在選擇官員、使用人才上,以“奉職循理”作為標準,請看那篇著名的《前出師表》,再分析他所稱頌、推薦和重用的官吏,如郭攸之、費禕、董允、蔣琬、姜維、向寵等人,無一不是循規蹈矩,符合“循吏”標準的人物。而魏延是一個有自己獨立見解、“性矜高”、“不唯上”的大將,他以韓信自詡,認為諸葛亮膽怯,常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劉備死後,諸葛亮獨攬朝中大權,“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同上。,連後主劉禪都聲稱自己是“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三國志》卷三十三《後主傳》注引《魏略》。。而魏延卻時常不買諸葛亮的賬,這當然招致諸葛亮的嫉恨。其三,諸葛亮排斥魏延是為他的接班人蔣琬、費禕、姜維掃除障礙。《三國志·蔣琬傳》載:“亮每言,‘公琰(蔣琬字)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諸葛亮臨終之時,後主派遣尚書僕射李福詢問諸葛亮:“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諸葛亮答曰:“蔣琬之後,文偉(費禕字)可以繼之。”《三國志》卷四十五《楊戲傳》注引《益州耆舊雜記》。姜維是公元228年歸附蜀漢的,諸葛亮對姜維一見如故,稱讚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並很快就提拔他為中監軍徵西將軍。

諸葛亮深知若要蔣琬、費禕、姜維順利地執掌朝政、軍政,魏延是一大障礙,因為魏延在朝中、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冀時論必當以代(諸葛)亮”《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為了排斥異己,諸葛亮不惜毀掉蜀漢的國之棟樑,欲將魏延置於死地。

魏延被害的起因雖然同諸葛亮有密切關係,但畢竟不是諸葛亮的臨終遺命,殺害魏延的罪魁禍首是楊儀,當然費禕、蔣琬、董允等人也負有一定的責任。魏延與楊儀的矛盾由來已久,魏延驕狂,楊儀自負,兩人關係勢同水火。“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刀擬儀,儀泣涕橫集”,《三國志》卷四十四《費禕傳》。已鬧到冰炭不能同器的程度。對魏、楊衝突,諸葛亮是如何表態的呢?史載:“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三國志》卷四十《楊儀傳》。從表象上看,諸葛亮裝出一副不偏不倚的樣子,“不忍有所偏廢”,但其在五丈原病重時,卻已經將權力和情感的天平傾斜到楊儀一邊。魏延未能參與諸葛亮的臨終決策,又被安排為斷後將軍,這就等於授予楊儀以全軍的最高指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