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極的理由。試問古今中外,哪兒有用兵打仗不帶有一點兒冒險性呢?袁、曹官渡決戰時,曹操置自己的大營於不顧,率輕騎火燒袁紹重兵駐守的烏巢糧倉,完全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以來鄧艾偷渡陰平,比魏延的計劃還要冒險百倍,結果不但勝利了,並且一仗就滅亡了蜀漢政權。更為重要的是,當時蜀漢國小力薄,無論軍力、財力、人力均遠不如曹魏,以弱蜀同強魏打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陣地戰絕非上策。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應該攻敵不備,出奇制勝,一舉攻克長安,予敵以重創。以弱抗強,不出奇兵,靠穩紮穩打而取勝,古今中外無有一例。

其實,軍事謀略講究的是奇正相合,諸葛亮用兵只見其正而不見其奇。諸葛亮自認為“安從坦道”,即可“平取隴右”,所謂“平取”,其實乃“穩取”之意。但恰恰是這“穩取”使諸葛亮喪失了用奇取勝的戰機,形成了弱蜀與強魏在隴右對峙打陣地戰,中了曹魏的“致人”之術。實際上“平取隴右”乃舍敵咽喉而取其無關痛癢之處,且一擊不勝反而打草驚蛇。等到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曹魏在陳倉、關中等地已有重兵據守,關中遂不可再圖,魏延之謀再不可行。這就無怪乎魏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筆者每閱三國史至此,不免掩卷而感慨。我以為所謂“魏延之策乃冒險,一旦失利,蜀軍損失太大,恐十萬蜀軍棄之死地,隻輪不返”云云,參閱陳玉屏:《論諸葛亮的將略》,載《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2(3)。完全是違反基本軍事常識的奇談怪論。因為即便魏延在子午谷中了埋伏,也不過損失數千人而已,而孔明攻祁山,失街亭,大敗於張郃,所喪之師又何止萬人!

。。

一、魏延腦後有反骨嗎?(4)

魏延文武兼備,勇猛過人。關羽、張飛、馬超等人去世後,他是蜀中難得的一員超群絕倫的上將。諸葛亮北伐時,“蜀兵輕銳,良將少”《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袁子》。。然而對於魏延這樣一個難得的將才,諸葛亮卻始終不肯委以方面重任。“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其實,對於魏延的軍事才能諸葛亮不是不知,但為何不盡其才?箇中之因值得探究。諸葛亮自出隆中以來,政治道路可謂一帆風順,從一個“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耕夫,一躍而成為總攬蜀漢軍政大權的丞相。在劉備“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的許諾下,諸葛亮離帝位僅咫尺之遙。諸葛亮若要“自取”,必須在蜀漢朝廷中樹立崇高的權威,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要建立顯赫的軍功。若北伐一旦取得成功,諸葛亮將功高蓋世,無人可與之頡頏,亦無人敢阻止其代漢稱帝。由於北伐是諸葛亮“自取”的本錢,故北伐的軍事指揮大權必須牢牢掌握在他自己手中。魏延可以建立戰功,但必須在諸葛亮的直接指揮下,是諸葛亮神機妙算的結果。然而“性矜高”的魏延卻冀圖“如韓信故事”,單獨統率一支軍隊,獨當一面,這在諸葛亮看來,就是要擺脫他的“領導”,和諸葛亮爭奪北伐的軍功,這當然遭到諸葛亮的“制而不許”。參閱朱子彥:《諸葛亮忠於蜀漢說再認識》,載《文史哲》,2004(5)。

陳壽十分推崇諸葛亮,對其評價極高。但又云諸葛亮北伐未能取得成功,是“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同③。對陳壽此言,餘不敢苟同。眾所周知,蕭何佐劉邦成帝業,有韓信為將。但韓信本是一個“胯夫”,在項羽那裡亦僅是一個執戟郎中,是蕭何慧眼識英雄,向劉邦極力推薦,才使韓信登壇拜將,有了施展其才華的政治舞臺。其實,魏延的軍事才能並不亞於韓信。劉備是一個非常善於用人的帝王,他拔魏延為漢中都督,委以方面之任,已有培養魏延成為大將軍的打算,但諸葛亮對魏延卻處處掣肘,不肯大膽使用。“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馬)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三國志》卷三十九《馬良附弟謖傳》。由此可見,蜀漢並不是沒有人才,甚至也不乏類似韓信這樣的軍事奇才,但諸葛亮看不慣魏延這種型別的人物,始終是疑而不用,這就失去了一個政治家應有的博大胸懷。如此一來,他的北伐大業怎麼能夠成功呢?所以,陳壽的“時之名將無韓信”云云,乃是為“尊者諱”罷了。

2。千古奇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