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情況。比技術更高階別的科學基本上都不是利益驅動的,而是具有某些特殊稟賦的人的好奇之心。掙錢不是科學的目的,有些科學只是碰巧能掙錢而已。很多技術起初也不是商業利益驅動的,只是為了娛樂、嘗試解決問題的樂趣。Linux就是這樣的。
四種幕後推手(8)
1998年,Linux得到了IBM、惠普、康柏、Sun、矽圖、戴爾、甲骨文、Informix、SAP、Sybase、CA、英特爾、SCO等,除微軟之外的幾乎所有計算機大公司的支援。雖然已被一群信徒崇拜多年,Linux這個穩定、開放、可靠、廉價的作業系統,在1999年才堂而皇之地躋身業界主流,成為微軟帝國合法的競爭對手,成為地球上最炙手可熱的軟體。
一臺郵件伺服器成年累月執行,卻從不需要重新啟動;一臺網路伺服器面對海量訪問,卻從不崩潰;一個作業系統還帶原始碼,可以自由地無限制地修改。這一切,聽起來可望而不可及。但實際上,數以千百計的公司真的找到了實現了網路零故障的秘訣。它不是Windows,而是Linux。
光芒四射的Linux憑藉產品的卓越脫穎而出。毫無疑問,這要歸功於世界各地無數富有才華卻又不計報酬的“駭客”(特指執著狂熱的程式設計師),尤其是李納斯·託沃茲創世紀般的貢獻。
因為Linux不僅僅是一個產品,其背後有著人性中最悠久的底蘊,有著自由軟體深厚的傳統,又有著網際網路勢不可當的自由共享精神的背景。而且它所摧毀的不僅是一家公司,而是整個軟體產業封閉的傳統商業模式。因此,Linux掀起的不只是一場戰役,而是一場影響深遠的革命。
李納斯,1969年出生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在他的自傳《樂者為王》中,記述了Linux的誕生和李納斯本人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1990年,李納斯還沉浸在許多世俗的事物中。由於大學的機器無法同時處理16個以上的使用者,要用機器就得排長隊等待。那時李納斯剛剛得到一臺電腦。他從笨拙的DOS作業系統學不到任何東西,而他的課本中就有安德魯·塔南鮑姆的《作業系統:設計與實現》,該書提供了Minix(Unix的變種)的操作指南。Minix雖然很簡單,功能有限,但是卻在李納斯的腦海中奏出一個和音:“1987年釋出後兩個月來,就有一個新聞組彙集了世界各地的40 000名使用者。”許多使用者需要更多的功能。塔南鮑姆說:“我每天都收到幾百個電子郵件,要求增加這個功能、那個功能。但我只能一再回絕,使許多人都非常沮喪和失望。”
李納斯開始自己試驗性地程式設計,他將Minix當做腳手架,開發一個新的程式。他按兩個過程進行,一個過程寫A,另一個過程寫B,但他從來沒有想過要建立一個核心(作業系統中用於實時處理和控制工作的部分),他只透過閱讀新聞組來修改兩個處理過程。
一開始,他向赫爾辛基大學申請FTP伺服器空間,可以讓別人下載Linux的公開版本。“Linux是我的工作名,但如果我把它作為正式名字,別人肯定會認為我是一個自大狂,不會把Linux當回事。於是我給它起了一個很糟糕的名字:Freax,是Free(自由)+Freak(怪誕)+X組成。但負責FTP站點的阿里·萊姆克極不喜歡這個名字,“他倒喜歡我當時正在使用的另一個名字——Linux。”
李納斯採納了標準GNU技術許可方案,即“Copyleft”(簡稱GPL)。這種通用公開授權,允許使用者銷售、複製並且改動程式,但你必須將同樣的自由傳遞下去,而且必須讓你修改後的程式碼也免費公開。這一舉措成了Linux成功的強大力量。
1992年1月,大概只有100人左右使用Linux,但他們為Linux提供了十分關鍵的洗禮。這些早期的上傳和評論十分重要,尤其是那些同行們為修補程式碼錯誤而上傳的補丁。李納斯很偶然地闖進一個線上Karelia,開始著手將補丁拼湊起來。在網上,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基本的Linux檔案。電子郵件使他們可以方便地進行評論並加以改善,而Usenet新聞組則提供了一個討論的論壇。Linux以個人的產品起步,變成了一個百錦圖,成了志向相同的駭客們的一場運動。 。 想看書來
四種幕後推手(9)
1994年3月,正式的Linux 1�0版釋出,它的出現無異於網路的“自由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