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脈會給他們一碗湯藥,喝完了才能去領粥。跟小陽一樣, 白明華很清楚這些人能來到這裡就不會有疫病,但不表示他們就沒有生病。那些年輕人和中年人還差著,年紀大的人明顯狀況就差了很多。祛風散寒是每個人都必要的,但是其他的病症就得要一點點來治療了。不過好在問題不太大,頭幾天朝廷下了令,救治災難的省縣上報人數之後,朝廷會有專銀下撥。而他們這位王大人絕對是個好官,所以逃到海華縣的這些人,註定不用擔心吃喝。不讓進城,其實也只是暫時的。為了城內百姓著想,官府必須要想一個妥善的辦法來處理這些難民的歸宿。而且這些人其中肯定會有一大部分是要被送回南郡的。那裡的重建還需要那裡的血脈。
小陽一邊給人們盛粥,一邊數著門口的人數。一直到最後一個人把粥盛走,一共是四十七個人。其實說起來不多,小陽想起自己初中時班級裡就七十三個人。這裡只有四十來人應該不難安排。而且看這幫人的樣子,應該也都是同一個村兒的,先來領粥的都是那些老弱婦孺,這讓他不得不感嘆這些人的“組織紀律性”。
就在小陽剛準備收拾見了底的兩口大鍋時,一個看起來有六七歲最有的男娃子舉著兩個碗來到柵欄邊。看著小陽問:“請問還有粥嗎?”
這孩子說話的音特別清楚,一口官話,跟一些老人的口音完全不一樣。再看這孩子的模樣,除了都是泥和殘破的一副之外,一對大眼睛透著那麼一股子找人稀罕的勁兒。只是好像沒有表情的樣子。“小娃子,你剛剛領了粥,沒吃飽嗎?”刮刮鍋底也不夠一碗,但其實那不適合孩子吃,而且人家孩子拿了兩個碗,明顯一碗是不夠的。
娃子說道:“弟弟們吃飽了,奶奶還沒吃。”
小陽皺了下眉頭,扭頭對趙亮道:“你回店裡拿兩個包子趕緊拿過來。再讓權叔大米飯煮點兒粥。”等趙亮轉身跑回店裡,小陽對那孩子道,“你看,這兩個口鍋裡的粥沒有了,我已經讓人回去做了。等一下就會好。”
朱海看到這個孩子很乖地點了點頭,然後蹲在柵欄邊,眼巴巴地望著自家店門的方向,心裡突然就軟了下來。跟守門的差役商議了一下,來到媳婦兒邊上,朝那個孩子伸出手:“小子,跟叔叔進屋裡吃飯好不好?”
那孩子明顯愣了一下,但隨後就搖了頭:“弟弟們和奶奶在外面。”
小陽看了一眼朱海,大概其也明白了他的意思。於是他也蹲下來,問:“那除了弟弟和奶奶,你家還有什麼人呢?”
小娃子聽完,眼淚立刻從眼睛裡流了出來,但好在沒有嚎啕大哭。“爹孃,救我們,和奶奶。在家沒出來。”
邊上的人聽完之後都長嘆了一口氣。李捕頭也來到近前,問著孩子:“那你家還有其他親人嗎?”
小娃子搖了搖頭:“只有奶,奶奶和弟弟們。”
小陽伸手越過柵欄擦了擦孩子臉上的眼淚:“能告訴叔叔,你和弟弟們多大了嘛?”
孩子對小陽替自己擦眼淚的動作感覺到很吃驚。走了這麼遠的路,進過那麼多個縣城。從來沒有一個城裡面的人會碰他們這些逃難的人。他們都擔心自己這些人有病。雖然他小,可是經歷的所有事他都記得很清楚。這個叔叔……看起來還是很像哥哥才對,應該是爹說的好人吧!“我今年六歲了,大弟弟四歲,二弟弟兩歲。”
小陽頓時就不淡定了。這麼小的孩子能跟著難民一起從南郡逃到他們海華縣,這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蹟。於是他立刻站起身跟李捕頭商量:“李大哥,我能不能把這三個孩子和他們的奶奶接進來?他那兩個弟弟太小了。”
李捕頭有些為難,但架不住邊上的朱海和白明華也跟著央求。索性也就點了頭。畢竟這些人經過白明華的診斷全都沒有疫病在身,最多就是染個小風寒,進來也無所謂。早晚也是要進城的。
擔心還是會有的,所以朱海沒有讓小陽跟著出城,而是跟白明華帶著趙亮邁出了柵欄。然後讓那個孩子領著,奔了其中一個帳篷。
對於這老少四人被城裡的人接走,有好幾個難民過來阻攔。他們很擔心來接人的這三個人會把三個孩子給賣掉。這種事他們這兩個月遇到了好幾次。本來隊伍裡的好幾個孩子和沒了就家人的女人都被人牙子給拐走了。對他們這些人來說,在這種情況下人越來越少,剩下的便都是精神支柱。他們不嫌累贅地把三個孩子和一個身體越來越不好的婦人帶到這裡,怎麼可能就是為了被別人拐去!要知道這三個孩子可是村兒裡唯一教書先生的兒子。
最後還是白明華給孩子們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