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0部分

走去,邊走邊說道。

“我還在上海呆五天,若是徐堂主想通了,想幫這個忙,人直接送到北洋公司租的碼頭倉庫上就行,那地方你比我熟,好了,我這便不耽誤徐堂主的的時間了!”

丟下這麼一句話,宋玉新便直接走出了包間,全不管對方是否答應,在三人走出飯店的時候,唐榮俊卻像再按奈不住心下的不滿,連聲說道。

“宋先生,怎麼能這樣,這,這不是……”

“這不是買人嘛?”

接過唐榮俊的話,宋玉新無奈道。

“這幾日,你也隨我去過那些教會學堂,還教堂辦的孤兒院,效果怎麼樣?”

他的反問讓唐榮俊頓時一啞,效果如何?自然是不佳,學堂裡的學生大都不願投考所謂的同文學院,十幾所教會學堂願意投考者不過數十人而已,至於教會孤濟院中的孤兒亦大都無此意。現在仁川那所還未開工建設的東亞同文學院想招人,可卻無人願意報考,這是事實,而另一方面,統監府又希望透過建立學院,以需要培養自己的人才。

“宋先生,同文學院,遠在朝鮮,我曾想過,如果能設於上海,想來招生自然無慮,而且大人那邊,不也同意在上海、漢口以及天津設立同文學校嗎?”

同文學校相當於歐美的中學,透過免除學費、生活費等方式吸引學生,待其接受兩年教育後,再以報考的方式考進設於仁川的同文學院,實際上就是同學學院的“預科學堂”,總比直接招學生赴千里之外的同文學院讀書更容易招人,待兩年的預科之後,在老師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他們自然更願意前往仁川。

其實,作為留美幼童,唐榮俊比其它人更清楚國人為何不願意遠赴“海外”讀書,當年他赴美讀書,不也是如此嗎?一是家人不捨,二是視海外為蠻地,大家自然也就不願前往了。

“同文學校是要辦,可這同文學校,又能招多少學生?咱們中國這麼多讀書人,有幾人願意習西學?可大人那邊需要的成千甚至上萬精通洋學,具備洋才之人,可朝廷那邊講究的卻是八股文章!咱們即便是免學費、供伙食,又有多少人家願意把子弟送進同文學校?願意讀書的人家又有多少人家不想著小孩光宗耀祖?”

雖說是個讀書人,可宋玉新卻對八股文章沒多少好感,這也許和他屢試不第有很大的關係,亦不牴觸洋學,更因深知國人讀書秉性的原因,深知那同文學堂,辦來辦去無非就與教會學堂一般,每年不過招數十人,百多人罷了,全不夠府中之用。

“你瞧這路邊的小乞兒,雖都未曾讀書,可若是進入學堂,得明師教導,習以洋學,雖不至成為滿腹洋才之士,但卻是粗通洋學,自可為府中所用,而且……”

話聲稍頓宋玉新無奈的苦笑下。

“這是大人的主意,按大人的話說,咱們辦不成學校,就先辦所孤兒院吧!”(未完待續……)

第48章 引進(第一更,求月票)

一片工地,與月尾島隔海相望的東仁川,此時就是一片龐大的工地,工地上到處可以看到忙碌的身影,數以千計的來自山東、河北等地的勞工,按照歐洲城市規劃師的規劃,搭建著城市的框架,儘管框架看起來依還有些簡陋,甚至只是用重達數噸的石滾碾壓出的簡易夯土道路,但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一座城市正在崛起。

在港口上,數萬方從鴨綠江運來的木料堆積於港上,鋸木廠將其鋸成工地上需要的木料,而在框架中規劃的工業區內,諸如火柴廠、皮革廠等小工廠、作坊的木製廠房林立著,儘管這些工廠的規模不大,但於某種程度上來說,變革卻正是始於這些不起眼的小事物,在特區工業區內,紡織廠的紅磚廠房已經聳立起來,而與紡織廠相隔不遠的便是北洋細綿土廠,一座大型的水泥旋窯正在進行著安裝。

金融是工業的永動機!

置身於細綿土廠的工地上,看著那座水泥旋窯,唐浩然真正意義上理解了這句話的含意,在朝鮮銀行第一筆高達三百萬兩的貸款到位之後,資金空前充沛的自己才能將許多隻存在於規劃上的工廠加以建設,就像這座水泥廠,最初規劃投資不過只有十萬元,日產量不過只有2000桶,而現在新的設計已經定購,待投產後日產量將超過五千桶。

水泥瞧著不起眼,可卻是特區建設的必須,是修築廠房、興蓋樓房為必需之物。至於橋樑閘霸河工海塘各項工程。更離不開水泥。而按照特區規劃處來自德國以及比利時的建築工程師估計,在未來十年內,特區需要五十至一百萬噸水泥,即便是採購最便宜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