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的工業產品專利和外國技術人員於工廠中,使工廠掌握了諸如生產流程、金屬加工、質量控制等各種製造層面的知識,那麼這些熟練工人卻給工廠帶來了不可缺少的製造經驗,甚至在很在程度上,正是那些熟練的外國技工保證了上百家新建工廠的加工水平以及產品質量。
現在史司之所以會直截了當指出史騰閣方案中的“缺陷”,其立足點正在於船廠的四百名熟練技工,曾參與過“鎮遠號”鐵甲艦的建造以及勃蘭登堡級鐵甲艦建造他之所以會這麼說,卻有著他的道理。
“即便是在德國,在什切青的船廠之中,在建造勃蘭登堡級鐵甲艦的時候,工廠投入的熟練工人至多也只有百人左右,其它的工人完全是從廠門外招聘,他們中固然有熟練的工人,但相當一部分工人的經驗幾乎為零……”
史司說的事實,在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會像北洋公司這般,長期僱傭數量從此眾多的工人,在某些工廠那是因為長期生產,而在擁有近萬名工人的仁川船廠,其實只需要三千人就能滿足現在的生產需求,但他們卻聘請了三倍的工人。為了讓這些工人獲得工作經驗,他們每週實際工作時間只有不到十八個小時,其它工作時間更多的是在學習。不過額外的工人是以政府提供補貼的方式聘請的。
也正是這種工人養成,使得史司對仁川船廠充滿了信心,認為他能夠建造更大的軍艦,甚至建造主力戰艦。當然,前提是他們願意自行建造。事實上,作為公司派往中國的造船工程師,史司更渴望透過建造一型軍艦,向公司展現自己的價值。
史司以及他的三十幾名同事,並不是北洋公司聘請的,而是以技術交換的方式由德國公司派出,他們將協助北洋公司掌握造船、機械生產等各方面的技術,而德國公司獲得的則是包括低合金鋼以及滲碳技術在內的多種技術。
不過德國人在技術人員派遣卻留了一手,他們並沒有派出最優秀的工程師,而選擇了史司這位從魯道夫?哈克便始終是“副總工程師”的船舶工程師。若是是換成普通的工程師,或許會將這五年時間簡單的視線為“海外工作”。
但對於史司這位在過去的近十幾年間,一直隱藏於“巨人陰影”下的船舶工程師來說,他卻將這五年視若個的機遇,甚至他覺得這裡或許是他實現人生夢想的最後機會,只要抓住這個機會,他才有可能擠身成為德國最優秀的船舶工程師,而不是隱於巨人的陰影之下。
“既然裝置上、經驗上,都沒有問題,那麼為什麼還要這麼保守呢?”
瞧著桌面上的那艘6500噸裝甲巡洋艦草圖,史司反倒是覺得史騰閣實在是太過於保守,正如“平波級”巡洋艦是amiralcharner級裝甲巡洋艦的縮小版,其設計的大型裝甲巡洋艦不過只是amiralcharner級裝甲巡洋艦的放大版。
完全沒有任何新意的複製!
“不是保守,而是穩妥!”
迎著史司反問,史騰閣從桌上的煙盒中取出一根菸來,默默的點燃它,然後道出了他的顧慮。
“我也知道,現在船廠的裝置、工人,甚至技術,都能夠滿足建造主力戰艦的需要,但是……”
話聲微微一頓,史騰閣深吸了一口煙。
“事情卻沒有這麼簡單,按船廠的日裔工程師的介紹,他們在建造嚴島號時,儘管有法國技師的指導,但依然碰到了很多技術上的問題,雖然沒有完工,但是他們相信其質量遠無法同法國人建造的松島號相比,每一噸軍艦都需要幾百元,建造兩艘裝甲巡洋艦去試驗一下,總好過建兩艘戰列艦進行試驗的好,這樣慢慢的來,雖說慢了點,可風險也很小……”
史騰閣的想法非常簡單,既然只是嘗試,那就省點錢,而兩艘巡洋艦不過才13000噸,省下來的錢足夠建一艘主力艦了,等經驗積累下來了,再上馬戰列艦也不遲,至少不會給府中造成太多的經濟壓力。
當然更重要的是,巡洋艦從來都不是艦隊主力,自然也就無需擔負重任,可戰列艦卻不同,它不僅是艦隊的主力,還是艦隊的象徵,自然需要擔負重任,而一艘質量不佳的戰艦在戰爭中又豈能擔負重任?
而在另一方面,因為船廠已經在法國技術專家的指導下建造“靖海號”裝甲巡洋艦,已經獲得了建立4700噸軍艦的部分經驗,建造6500噸級的軍艦無疑更為穩妥,雖說邁的是小步,但卻沒有多少風險,甚至在史司看來,如果建造時監造再嚴謹一些,完全不會有任何問題。
無疑史騰閣的想法非常現實,而且極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