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著窗外的雨,唐浩然反倒是想到了另一個問題——如果革命成功的話,自己釋放出來的又將是什麼?
【馬上就要515了,希望繼續能衝擊515紅包榜,到5月15日當天紅包雨能回饋讀者外加宣傳作品。一塊也是愛,肯定好好更!】(未完待續。)
第266章 分歧(求月票)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順便給起點515粉絲節拉一下票,每個人都有8張票,投票還送起點幣,跪求大家支援讚賞!
“在這個汙穢不堪腐朽到頂的國家之中,唯一能夠讓人們感受到希望的恐怕就東北,在東北方方面面都能讓人感受到希望,在這裡見不到呆然滯木清國人,有的只有那種充滿朝氣與希望的中國人,也許,這才是真正的中國人,而有別在滿清愚民政策下的遭受奴役的清國人。”
《莫理循日記》
作為一名旅行家,莫理循早在八年前就從上海徒步旅行到達仰光,兩年後又從曼谷到昆明,次年又作橫穿東三省的旅行。1897年,莫理循成為《泰晤士報》駐華特派記者。在二十多年的記者生涯中,清末民初的變革,莫里循始終在場,他有記者的銳利眼光和寬廣胸懷,他報道了許多劃時代事件。
當然,他同樣也見證了過去十年間,中國各個方面的變化,在東北與俄國之間的戰爭爆發之後,作為《泰晤士報》駐華特派記者他立即來到了東北,當全世界都關注著前線的戰報時,他反倒是更關心東北,準確的來說是戰爭對於東北方方面面的影響,這是一直為外界所忽視的。
“影響就是影響,有什麼不能承認的。”
面對提問,一名在農商部就職的官員的直截了當的承認道。
“戰爭怎麼可能不會對經濟造成影響呢?戰爭當然會造成影響,而且是各個方面的。”
此前,有很多歐美媒體報道稱,東北並不承認戰爭“影響”到了經濟,只承認是東北的經濟完全進入“戰時狀態”。但於農商部的人士的表態顯然否認了上述說法。不過,他們同樣也認為。作為一個人口只有不到4000萬人的剛剛完成工業化的地方政權,“貿然與列強開戰”的情況下,只能斷然實施戰時狀態,以謀求戰爭的勝利,不像俄國這樣的大國,對戰爭衝擊有著更強的抵禦能力。
但對經濟的關注並不是他的全部。實際上,他還用超出其它的目光關注著東北的整體。
多年來,作為記者莫理循曾多次來到東北,也正是在他的筆下將涇渭分明將中國人分成了關內人與關外人,在他的筆下,那些擺脫了愚民統治的關外人,已經銳變成了“截然不同人種”,那種截然不同不是歧視,而是一種讚揚。在那些人的身上,他看不到中國人普遍具備的麻木不仁。而現在,在戰爭期間,再一次來到東北之後,莫理循所受到的衝擊卻是空前的。
“在鐵路兩側的移民點中,我隨處可以看到武裝起來的中國平民,與戰爭爆發初期,因對俄羅斯的恐懼而導致清國各地人心惶惶不同的是。關外的民眾儘管受到戰爭的直接影響,但是他們卻沒有表現出任何恐懼。反倒是一如既往的堅定的站在東北地方當局的一方……武裝起來的平民,不僅保護著鐵路,保護著東北軍的後勤線,還直接參與到這場戰爭之中——移民點的“俱樂部”變成了戰地醫院,數以萬計的傷兵在那裡得到最好的治療……”
在臺燈的照明下的莫理循書寫著他的最新的一篇新聞報道,在過去的一個月中。他一直在北方鐵路兩側的城市以及鄉村採訪著,他詫異的發現自己所身處的並不是一個地區,而是一個龐大的軍營,在這個軍營之中,所有人都成為了其中的一份子。主動的為這場戰爭服務著。
“……如果說東北讓人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恐怕就是東北的移民農場,當然在官方的詞語中,其被稱之為“移民定居點”,十年前,東北大地上盡是廣闊的草原有如澳大利亞的腹地一般,盡是無主之地,而現在那些廣闊肥沃的草原現在完全變為耕地,上億英畝耕地被有組織的開墾,再分租給內地的移民,而不是一次性的出售,農場的收成四分之一作為地租上繳國家,四分之一則作為地稅上交,四分之二歸移民個人,看似繁重的租稅實際上相比內地的居民賦稅卻相對減輕了20%…30%,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十年後承租者其可以按照承租初始地價購進土地。過去很多人都忽視了上億英畝的耕地的作為,但根據官方的資料表明,這些耕地每年可以提供超過5億元的收入,儘管東北的民族相比關內以及歐美等國都承受著極為繁重的稅收——除了直接的地稅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