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0部分

,而在學校之中,這些兒童每天都要向御影敬禮,久而久之一種潛意識的臣服與效忠,就會在這種不斷的重複之中被烙進他們的意識之中。

當然,沒有任何人覺得這有什麼,畢竟即便是在西洋國家,在典禮儀式上向御影敬禮,都是再正常不過之事,但卻沒有任何國家像中國一般,透過每天清晨的這種帶著敬畏之心的敬禮,去進行某種洗腦,這當然並非出自教育部的官員之手,實際上完全出自皇帝本人,是基於對心理學的瞭解,他才會頗費苦心的制定了一些政策。

“背誦《教育敕語》!”

在中國,每一所學校裡的每一個學生,每天上課前都必須背誦《教育敕語》,《教育敕語》是六年前國家初建時,以皇帝的名義釋出,凡是受到基礎教育者都必須背誦,做到人人過關,個個會背的。而這種背誦同樣也是出自皇帝本人的授意,洗腦正是透過千萬遍的重複,正是在這種每天不斷的重複之中,這些背誦者才會受《教育敕語》那短短几百字的影響,這短短的幾百字,看似不長,可卻在他們人生中最易受到影響的兒童時期,透過每天的重複,將其烙進他們的大腦中,記憶裡,最終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中不斷的影響到他們,影響著他們的行為舉措。

“……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其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於父母、友于兄弟、和於夫婦、信與朋友、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習學業以啟發心智、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法……”

教室中傳出的孩子們那稚嫩的背誦聲時,程希遠的神情顯得極為凝重,他也隨著學生們一同背誦這《教育敕語》,儘管中國直到現在都沒有議定憲法,但在某種程度上,這部《教育敕語》卻被人視若中國的憲法。

而之所以會被如此理解,是因為在《教育敕語》說明上自皇帝、下至黎民百姓,均要一體遵守。皇帝遵守意味著政府不改變教育宗旨,百姓遵守是要奉行。不過,皇帝與臣民“俱拳拳服膺”,表明它具有約法的性質,與舊時絕對****君主制下皇帝自外於自己命令的情況有別。而且現在帝國常用的“上下一體”不只是君主要求臣民與他“一體”,而是君主也要受到約法的約束,與民眾成為一體。

或許,相比於其它,這部《教育敕語》中透露出的含義才是最重要的,作為舊時的讀書人程希遠自然對《敕語》中的“忠”與“孝”持以贊同態度,這是符合中國傳統道德要求的,也正因如此,對於新朝,這也是他最欣賞之處。數之歷朝歷代,從未有像中華朝一般,如此重視教育。正如《教育敕語》中透露出的重視教育之意,程希遠相信,也許十幾年,這些一代人長大之後,他們絕不會阻止自己的孩子接受進一步的教育。因為他們是在《教育敕語》的影響下的第一代人,他們比自己的父輩更清楚教育的意義。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

作為教育大臣的蔡元培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的神情顯得有些謹慎,在教育部中,他是一個另類——並非科班出身,教育部很多官員都是畢業於國內或者國外大學,本就是學習教育出身,而他這個壬辰年的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卻是在受到“壬辰之變”的衝擊,方才接觸西學,三年後,應袁世凱的邀請任浙江中西學堂監督,不過儘管並非學教育出身,但在隨後的十年間,在他的努力下由中西學堂演變的中西大學,早已經成為江浙一帶的知名大學,而他本人也成為了全國知名的教育家。

去年,他接受皇帝的任命,放棄大學教職,成為教育大臣。而出人意料的是,上任之後,他並沒有大刀闊斧的推行改革,而且開始了長達一年的全國考察,與前任教育大臣偏重考察城市不同,他的腳步更多的是在農村。

“陛下,或許,經過陛下和諸大臣的努力,用了六年的時間,於全國建立237651所小學,真正做到了“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

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且不說上百萬教師的培訓,但就是督促適齡少年兒童進學校學習,就是一件難事,在執行過程中遇到種種阻力,中央政府便採取高壓政策,透過專門法律以警察強迫執行,結果引起地方當局和民眾對中央的不滿。

但即便如此,中央政府依然不改初衷,陛下本人更是多次於多個場合強調“普及教育、納稅和服兵役成為國民的三大義務”,甚至提及“若有官員牴觸三大義務,當依法罰處”。也正是得益於這種高壓政策,才使使中國在短期內在全國完全實現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最早國家之一。透過普及初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