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上引文分別見於《漢書》之《文帝紀》、《景帝紀》、《食貨志》。
[3]以上分別見於《鹽鐵論》中《通有》、《本議》篇。
[4]《漢書·食貨志》。
[5]《漢書·高後紀贊》。
[6]《漢書·刑法志》。
[7]《漢書·高帝紀》。
[8]《漢書·景帝紀》。
[9]《漢書·高帝紀下》。
[10]《漢書·哀帝紀》。
[11][12][13][14]《漢書·食貨志下》。
[15][16]《鹽鐵論·水旱》。
[17][18][20]《鹽鐵論·本議》。
[19]《鹽鐵論·力耕》。
[21]《鹽鐵論·雜議》。
[22]《後漢書·烏桓鮮卑傳》。
[23]《漢書·敘傳上》。
[24]據《漢書·酷吏傳》載,武帝幸甘泉,至以道不治而殺義縱。
[25]詳見谷苞:《河西四郡新農業區的開闢是絲綢之路暢通的關鍵》(《西北史地》1986。1)。
[26]《新中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文物出版社,1986年),464頁。
[27][35]《史記·貨殖列傳》。
[28]《鄭州古滎鎮漢代冶煉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78。2)。
[29]《河南漢代冶鐵技術初探》(《考古學報》1978。1);華覺明:《中國古代鋼鐵技術的特色及其形成》(《科技史文集》第三輯,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
[30]參見楊式挺等:《簡明廣東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71頁。
[31]《史記·南越列傳》。
[32]馬長壽:《北狄與匈奴》(三聯書店,1962年),62頁。
[33]《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1978。3)。
[34][36]《漢書·食貨志》。
[37]Archin,F。R。(ed)ArchaeologyofAfghanistan(London,1978)p。241;p。247。
Mac。Dowell,TheWeightStandardsoftheGo1dandCopperCoinagesNumismaticSocietyofIndia(Bombay,Vol。22,1960)pp。63~74。
[38]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7頁。
[39]《漢書·西域傳》。
[4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57頁。
[41]夏鼐:《我國古代蠶、桑、絲綢的歷史》(《考古》1972。2)。
[42]《漢書·貢禹傳》。
。▲虹橋▲書吧▲
第21節:第2章漢代社會對外開放的經濟基礎(11)
[43]《漢書·張湯傳》。
[44]揚雄:《蜀部賦》。
[45]《華陽國志·蜀志》。
[46]《嘉峪關畫像磚墓》(《文物》1972。12)。
[47]吳榮曾:《和林格爾漢墓中反映的東漢社會生活》(《文物》1974。1)。
[48]《後漢書·朱暉傳》。
[49]《後漢書·南蠻傳》。
[50]趙翼:《二十二史割記》卷三《漢多黃金》。
[51]翦伯贊:《秦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411頁。
[52]《後漢書·袁安傳》:“供給南單于費直歲一億九十餘萬。”有人疑“十”為“千”誤。
[53]兩漢與外族以絲綢通聘交往、饋贈來使,史書記載極多。僅以漢朝給匈奴賞賜為例,略舉如下,以備參考。
①《漢書·匈奴傳》: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單于正月朝天子於甘泉宮,漢寵以殊禮,位在諸侯王上,贊謁稱臣而不名,賜以冠帶、衣裳、黃金璽、戾綬……衣被七十七襲,錦繡綺繒雜帛八千匹,絮六千斤”。
②《漢書·匈奴傳》:“明年(公元前50年),兩單于俱遣使朝獻,漢待呼韓邪使有加”。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