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艱難的情況下,仍堅忍不拔地為國家作貢獻,值得宣揚。並且她還主動建議和聯絡美國的出版界,主張不單是中文版,還應出英文版。他想如果能有收益,全部用於設立一個教育基金,祈願能幫助失學少年。早年,朱先生的大伯父資助蔡元培、魯迅、錢均夫等去日本留學,父親資助嚴濟慈去法國留學,這些老前輩後來都為國家作出了很大貢獻。如果真能如願,也可算是朱先生對父輩傳統的一點點繼承吧!
在此書的寫作過程中,曾得到許多友人的幫助,特別是老前輩袁鷹先生的指教,在此深表謝意!
又,書稿完成之後不久,朱維衡先生又參加了在美國召開的第二十屆國際磁浮列車會議,見到了許多同行老朋友,特附上照片兩張,餘不贅述。
作 者
二OO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多姿多彩的人生與飛車圓夢的歷程
多姿多彩的人生與飛車圓夢的歷程
——《飛車夢》序
何鎮邦
饒力著的傳記文學《飛車夢》的書稿送來好久了,囑我為之作序。書稿付梓在即,遂重讀一遍,寫下以下一些讀後感,權當序文,與作品一起獻給讀者。
這是一部關於被稱為“磁浮列車之父”的科學家朱維衡的傳記。作者透過深入採訪掌握了大量生動的素材,展示了朱維衡從幸福的童年、聰穎的少年、多夢的青年到四十年代留學美國、五十年代回國參加建設、*中受盡折磨、八十年代大展鴻圖、九十年代移居海外、新世紀初圓了飛車夢這麼一個多姿多彩的人生經歷;尤其是生動地描述了朱維衡從初中學到的“真空管道高速車”和高中物理課所做的螺線管實驗中產生的飛車夢,到在上海大同大學上學時在《大同電機》發表《飛車夢》的論文,再到2003年1月1日世界上第一條磁浮列車商用示範線在上海通車執行這麼一個有夢與圓夢的歷程。因此,這部傳記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與審美價值。
朱維衡出生於1919年春“五四”運動爆發前夕。他的九十年人生經歷恰好是我國從現代史到當代史的風風雨雨的經歷。因此,作為一個追求科學與*的愛國知識分子,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中國現當代史的縮影,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在這部傳記作品中,關於朱維衡童年少年時代聰穎、好學、富於幻想、善於創造的學習生活片斷的描寫,還有關於他抗戰時期從上海到重慶、途經印度到美國留學途中以及到達美國以後某些生活片斷的描寫,都是相當精彩的,也是很有文學性的。當然,八十年代朱維衡歸隊後關於磁浮列車的攻關性研究的描寫,也是相當精彩的。
飛車夢的圓夢歷程貫穿整部作品,形成一條鮮明的主線。有關飛車夢形成以及圓夢過程的片斷描寫,也是這部作品最精彩的部分。
作品語言簡潔流暢,描寫生動,結構嚴謹,是這部傳記藝術上的特色
是為序。
2009年6月29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