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公司在磁浮列車的設計理念上與他不盡相同,但是朱維衡還是饒有興趣,想了解得更多,當然有機會堅持自己的理論他一定會盡力爭取的,一切機會都不會放過!
由此,他想到國內的有關磁浮列車引發的議論,他有些擔心起來。
上海的磁浮列車示範線在執行幾年中,出現過電纜接頭冒火花,導軌微沉,車廂著火的問題,又在德國試車線上出了撞死十五人的大禍,而且正好在德國開完第十九屆國際磁浮列車會議之後不幾天。傳媒就說磁浮列車不安全,其實那前面三個問題,很快就全解決了,任何一種新技術,出點這樣的小問題,根本算不了什麼,最後一個問題是管理問題,本來不應該發生。磁浮列車技術本身的先進性是不容懷疑的,在實際應用中,一定會不斷改進,愈來愈完善。
2006年國家批准了上海磁浮線延長到杭州,但既然已經建好德國的示範線,要延長只好再與德國打交道。中國人總想盡量採用自己的設計,用國產的器材來降低造價,但德方要求高價才肯轉讓專利,關鍵部件必須買他們的。談判僵持,拖延難定,他們認為你們想在2010年世界博覽會之前建成延長線,所以寸步不讓,中方只好放話,我們世博會沒有磁浮延長線也可以。另一方面,當初規劃考慮不周,延長線必經地段建了許多住宅,要建磁浮延長線,必須大拆民房,國家公佈“產權法”後,民房擁有者的拆遷費大幅度上漲,影響延長線總預算,而原來那條上海磁浮示範線是上海市自己籌款興建,國家未投一分錢,如今磁浮線延長到杭州,浙江省當然應該出錢,出多少?成了上海市和浙江省要談判的問題,事情複雜多了。不光是拆遷的問題,那些不需要拆遷的,沿磁浮線不遠的居民也有上千人去上海市政府抗議,說磁浮影響健康,其實那是民眾不瞭解情況,磁場在離開磁體一尺就沒有磁性了,怎麼會影響到附近居民的健康呢?至於噪音問題,那麼磁浮列車比汽車可安靜多了,所以都是宣傳不夠造成的誤解。如此看來,可見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決不光是技術問題,很多與技術本身無關的問題,解決起來更困難。朱維衡一直主張先建每小時100多公里的市區交通輕型車,比輕軌和公共汽車快,噪音低,無汙染,而造價可比輕軌更低的磁浮列車,等居民習慣了,確認了磁浮列車的優越性,而運營部門也積累了足夠的經驗,然後再建每小時500公里的長途車,那就順理成章,不會有阻力了。
反觀國際上磁浮列車的研究,當德國工程師提出磁浮列車概念時,簡直就是中國人說的天方夜譚。
直到差不多五十年後,德國才建造了30餘公里的試驗軌道,還是在試驗場內。接下來幾十年曠日持久的論證、爭議,沉沉浮浮。
而遠在世界的另一頭,相隔十年之後,中國的年輕學生朱維衡一次小小試驗和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夢想,竟然六十三年之後在中國得以夢想成真。
儘管在磁浮列車的技術問題上,朱維衡仍舊認為釹鐵硼作為永久磁鐵可以在磁浮列車上發揮重大的作用。但磁浮列車的發展遠不是單純的技術上的問題,它已經成為各國發展磁浮列車研究上一個充滿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的博弈,甚至是“死亡遊戲”。但就中國而言,在這場博奕中,中國絕不會先天不足。
想到這裡,朱維衡走到窗前眺望著遠方。天邊一簇火紅的晚霞正在燃燒。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後記
筆者與朱維衡先生第一次面談是在二OO八年四月的一天。這位民國時期中國第一批自費留學的老知識分子,在筆者眼中看不出什麼與眾不同。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仍然精神充沛,目光炯然。言談之中,神清氣爽,尤其是超然的記憶力,不得不令人欽佩。
回憶一個人的過去是快樂也是痛苦的,但在朱老先生的敘述當中,看得出他是痛並快樂著。對於他年少時的一個夢想,一夢就是六十三年啊!可是他已然像是清風拂面,敘說時侃侃而談。而對於他一生中,經過的曲曲折折,忍辱負重,他卻是像天空中悄然飛過的一行大雁,毫不經意。只有筆者在他瞬逝而過的一絲眼神中,才能感受他內心的一絲苦楚和艱辛。
在與朱老的敘談中,看得出他執著的追求,更看得出他對人生的豁達態度。特別是他的謙遜,讓筆者對老一輩知識分子更加肅然起敬。他告訴筆者,只是因為偶然,先是從美國交通部任職的饒量博士瞭解到了他的故事,引發了寫作成書用以啟迪和勉勵後人的念頭,將他孜孜以求的精神發揚光大;其次,是因為他的乾女兒姚女士,認為朱老的經歷跨越好幾個時代,尤其是在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