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的努力只是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諸葛亮的急功近利,最主要表現在北伐中原上。蜀軍在夷陵之戰慘敗給東吳後,實力已經大大削弱,原本應該好好休養生息,但諸葛亮卻在剛剛平定完南蠻人叛亂不久就選擇了北伐,這無疑是一種危險的冒進。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曾有太史譙周反對,譙周認為北方旺氣正盛,難以攻克。但諸葛亮認為天道變易無常,所以人不應該拘泥於天道。後來諸葛亮的六次北伐均告失敗,而且自己還丟掉了性命。這不能不說是急功近利之下違背天道所釀成的惡果。

對於諸葛亮的失敗,陳壽在《三國之》中有很深刻的評價: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境,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韜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易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在陳壽看來,諸葛亮雖有一統山河的抱負,但卻不具有攻城略地的軍事才能,加上敵強我弱,所以諸葛亮無法攻破曹魏政權。可諸葛亮卻不斷興兵動武,攻打曹魏,這是明顯的急功近利的特徵。

蜀、魏相比,眾寡懸殊。蜀國若想以弱勝強,除非實現以下條件:

一、曹魏政權走向腐敗,國力衰退,且民心思變。

二、蜀漢政權經濟繁榮,國力昌盛,人才充足,人民渴望恢復漢室。

從當時天下格局看,以上兩個條件並不具備。儘管諸葛亮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據說,在諸葛亮的整治下,蜀漢地區出現了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的景象。但是這一切都無法和強大的曹魏政權相抗衡。

曹操自“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北方大部分土地以來,籠絡天下豪傑,招攬各方人才;扶和戎狄,安定邊界;旁施勤政,恤慎刑獄,吏無苛政,民無貳心;採用屯田制,積極興修水利,大力發展鹽鐵業,使全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曹丕在位期間,主動施展仁政,對鰥寡孤獨及貧困不能自立者賜谷,遇災害時期,則下令官府開倉放賑;全國上下奉孔尊儒,加強王化教育,維護政治穩定;同時曹魏對外繼續採用扶和之策,開通絲綢之路,與西域通貨,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在曹睿繼位以後,更加顯現出沉毅果敢,善用人才的品性。為鼓勵農民積極生產,曹睿親自到田間耕種示範;為減輕農民負擔,他下令免去貧困者的賦稅。在軍事方面,曹睿放手讓司馬懿去抵禦諸葛亮。為了減輕司馬懿的負擔,他命令司馬懿堅壁清野,以逸待勞。而他自己則親率大軍去抵禦東吳的進犯,一舉打敗東吳軍隊,徹底瓦解了吳蜀的聯合行動。

從曹操、曹丕,再到曹睿,曹魏政權不斷穩固,且全國經濟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軍隊中人才輩出,戰鬥力不斷增強。這樣的政權,豈能幻想一擊而摧垮之?然而,諸葛亮卻低估了曹魏政權的實力,以為靠自己的智謀就能摧毀敵人。

。 最好的txt下載網

諸葛亮的急功近利(2)

很顯然,諸葛亮對北伐中原的困難估計不足,每每欲一戰而決勝負,卻每每因意想不到的難題而功虧一簣。要麼是手下將領違背排程而招致失敗,要麼是自己身體欠佳無法繼續再戰,要麼是糧草用盡而軍無鬥志。這些問題不予以解決,若想戰勝曹魏軍隊談何容易?

諸葛亮屢次北伐均告失敗,糧草不濟是其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每次都不能帶夠必需的糧草,非要等糧草出問題而使北伐中途夭折?這是因為:一來他對戰事的永續性估計不足,總想速戰速決;二來蜀道難,運送糧草較為不易;三來他也對劫取魏軍糧草抱有幻想。這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導致諸葛亮屢次栽在了糧草問題上。基本上每逢國內莊稼大熟,諸葛亮便會興兵動武,每遇糧草耗盡便行撤兵。偶爾劫取敵軍糧草,也只是杯水車薪的一小部分,根本維持不了多久。

與諸葛亮每逢大熟便出兵相比,曹魏政權卻年年在減輕貧困者的賦稅。很顯然,蜀漢地地區人民的負擔要遠遠重於曹魏統治下的北方人口。蜀國人民生產的那點糧食都被諸葛亮用在打仗上了,魏國則有充足的糧食為災民開倉放賑。由於蜀漢地區人民常常面有菜色,使得諸葛亮的徵糧工作遇到了困難,做蜀軍的徵糧官成了一份不容易的差事,李嚴便是在徵糧工作的重壓之下而編造謊言讓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