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聽了,俱無異議,就在同僚中推選了幾人,跟隨郭帥回府,這郭威雖是出身草根階層,少年便投身軍旅,從未入學讀書,但天資聰穎,刻苦好學,要他寫是寫不來的,讓他看卻是看得懂的。這幾個“文章好手”寫了一夜,塗塗抹抹,修修改改,終是辭不貼義,意理難通,眼看天已放亮,郭帥無奈,也只好帶了這道表文上朝去了。
來至朝堂,此時百官俱已就列相候,郭威即取出表文,依舊由太師馮道領銜為首,郭威與百官依次署名,簽署完畢,就令內侍呈入後宮。
不多時,太后有旨,宣召馮道,郭威入內,諭告允從百僚之意,迎立徐州刺使劉贇為嗣,入繼大統。又命馮道代撰懿旨,擇日齎旨往迎。
馮道是個圓滑透頂之人,鑑於昨日之事,只因自己一人進了後宮替太后擬旨,惹得郭威極端不滿,諸將起鬨。因此,如今太后不知好歹,又命自己替她擬旨,說什麼都不敢再幹了,便奏告太后道:“迎立新主乃國之大典,須先與百僚斟酌,議定禮儀,然後施行。就是太后的迎駕懿旨,也應與朝廷斟酌。依臣之見,待臣與郭侍中在朝議商定之後,再行奏聞。”
這太后此時亦是心無主宰,方寸大亂,也唯有點頭稱是便了。
這裡馮道與郭威轉身便出外廷,馮道陪著笑臉對郭威道:“老夫年老昏憒,思緒多乖,寫作之間常出差錯。侍中幕下自多俊才,此行有關懿旨禮儀等事,就請侍中委之府幕諸君酌定即可,別再讓老夫傷腦筋了。”
郭威聽了,知道他是因昨日之事,心有餘悸,不敢插手了。便笑道:“太師過謙了,”
馮道說:“非是老夫謙辭,老夫確是老了。昨日在後宮,太后令我起草懿旨,我逼於無奈,搜尋枯腸,仍是謬誤百出,這番你就饒了我罷。”
郭威聽了,知道他確是不敢介入,有意脫身事外,便道:“本官乃一介武夫,不通文墨,幕下亦缺佳士。記得在*河中之時,每見朝廷詔書,不但字跡工謹,且文筆流暢,詞理通順,我每每詢問使者,都說是翰林學士範質的手筆,不知此人現今還在京師否?”
馮道嘆道:“侍中自稱不通文墨,但軍旅之中,只憑閱覽文牘,即便能發現人才……真有心人也……”
稍停,又說:“範質文章,在我朝可謂無人能出其右。老夫私下常嘆,可惜生逢亂世,否則,乃當今之韓,柳也。侍中在戎馬倥傯之間,能欣賞他的文采,真伯樂也。”
接著又說:“據老夫所知,範質家小俱在京,看來不會外出的。”又把範質住處一一告知,遂便分道而去了。
郭威得知範質訊息,十分高興,回到府中,即命張永德,趙匡胤立即備馬,隨同前往尋訪範質。
時已入夜,暮色四合,大雪紛飛,張永德諫道:“夜來風雪頗大,即使要找此人,亦可待明日再去,父帥何必急於一時呢……”
趙匡胤亦諫道:“大人要尋找範質,就讓我等前去呼喚前來便了,何須親勞大駕,何況如今天色已晚,風雪交加……”
郭威笑道:“劉備當年三顧茅廬,請出個諸葛亮,為他打出個三分天下。老夫如今雪夜訪範質,為的是請他撰寫懿旨呀……爾等有所不知,範質文章,當今罕有其匹,老夫已關注多時了,如今機緣巧合,老夫恨不得馬上一見呢……”
二人聽了,不敢再說什麼,連忙吩咐備好馬匹,燈籠火把,領了一隊士兵,簇擁著郭帥而去。
找到了範質的住處,原來範質正與妻小圍爐取暖,見是侍中大人夤夜登門,慌忙迎入,應對之間,言語得體,一派文士風範,郭帥更是倍加敬重,相見恨晚。因見範質衣衫單薄,便脫下身上紫袍為之披上。
範質連忙謝過,再問及郭帥何事登門,郭帥便把詳情告知,說明是邀請他入朝,為太后撰寫懿旨,共議朝廷政綱。
範質道:“若按前代故事,如太上皇傳言,例得稱之為‘誥’。如皇太后傳言,例皆稱之為‘令’。若看如今形勢,不知大人以為按何例為好?”
郭威道:“如今朝廷遭變,國家無主,凡事暫聽太后裁定方行,不妨稱之為‘誥’,”
範質領命,稍作思索,立即便引筆疾書。不多一時,即便寫就,呈與郭帥過目。郭帥看時,只見上面寫道:
天未悔禍,喪亂弘多。嗣王幼衝,群兇蔽惑。構奸謀於造次,縱毒蠆於斯須。將相大臣,連頸受戮:股肱良佐,無罪見屠。行路諮嗟,群情扼腕。我高祖之弘烈,將墜於地。賴大臣郭威等,激揚忠義,拯救顛危,除惡蔓以無遺,俾綴旒之不絕。宗祧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