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鎘Ω糜懈齜段В�幌螄旅媧�錚�獾冒咽裁炊劑�檔澆準抖氛�俠捶治觶�裁獾冒訝�車牧α慷加萌ザ願督準抖氛�S蒙偈�碩願毒凸渙耍��巢灰�砣胝飧齠氛�校�芩�扇牛�漣�ぷ鰲!�
劉少奇在兩次不太正常的會議上,兩次鄭重提出這個問題,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和果敢的魄力。
劉少奇堅持了自己的意見:留有餘地。
毛澤東接受了劉少奇的建議,要求全黨“絕不可以因為階級鬥爭妨礙我們的工作”,“不要因強調階級鬥爭放鬆了經濟工作,要把工作放到第一,階級鬥爭跟它平行,不要放在很嚴重的地位,不要讓階級鬥爭妨礙了我們的工作。”
八屆十中全會最後規定:這次會議的精神只傳達到行政17級以上幹部,不向下級傳達,不在全黨展開討論。
但是,毛澤東接受劉少奇的這一建議是有條件的:經濟工作不能放鬆,階級鬥爭也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
這次會議後,國民經濟調整工作基本上按照原先的佈置繼續進行,國民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但同時在政治上大力強調階級鬥爭,一步步升級,出現進一步擴大化的趨勢。
於是,如同廬山會議一樣,七千人大會後開始的一系列調整工作,實際上也是針對幾年來的“左”的錯誤進行糾正的工作,被迫降低了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被中止了。
以七千人大會為標誌的再一次糾“左”,也在劉少奇、周恩來、陳雲、鄧小平等人作出了十分的努力之後,被迫中斷了。其程度不同的惡果,也就很快到來了:廬山會議後出現的是大反右傾,出現的是國民經濟陷入困難時期,與後來的浩劫相比,這還僅僅是一次小的挫折,而且這一次挫折還有部分的自然因素;自北戴河會議與八屆十中全會後,出現的就不是反右傾了,而是階級鬥爭的擴大化,是“資本主義道路”與“社會主義道路”之爭,是反對黨內的“修正主義”,是“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而這一次浩劫,卻是實實在在的人為因素。
在劉少奇看來,八屆十中全會後很長一段時期內,他的工作重點自然而然地分為兩個:一是國民經濟調整,二是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劉少奇頂著很大的壓力,繼續主持在他力爭下才得以倖免的調整工作。儘管越來越舉步維艱,但劉少奇沒有絲毫退縮的跡象。自1962年10月15日開始,至11月27日,劉少奇一共主持召開了九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彙報會,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調整工作進行調查。劉少奇要求各個部門都要繼續進行國民經濟調整,在經濟情況有所好轉的情況下,不要鬆勁,“國民經濟開始好轉,但是還要緊張工作。”
劉少奇支援了農村“包產到戶”(12)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劉少奇逐步開始了國民經濟調整時期,進一步的發展經濟、改革探索的階段,開始在各個場合闡述自己的這一系列改革的主張。
儘管有北戴河會議和八屆十中全會,使整個國家出現了“兩張皮”的現象:一是經濟調整繼續進行,一是階級鬥爭問題不斷被擴大化。但是,1962年的國民經濟狀況,到下半年開始有所好轉:減少城鎮人口2600萬人;基本建設投資減至67億元;鋼為667萬噸;煤為億噸。同時由於大規模的關停並轉,工業結構趨於合理,農業戰線得到了加強。農村勞動力從億人增加到億人,糧食、棉花、生豬收購價格提高了10%—20%以上,幾年內共向農民退還平調款20多億元,這都使農業市場迅速恢復和發展,當年糧食總產量達到3200億斤,比1961年增加250億斤。財政狀況也有所好轉:以前多發行的60多億元貨幣很快回籠,1962年財政結餘億元,這是自1958年以來,國家財政第一次由赤字轉為盈餘。
在國民經濟有所好轉的情況下,劉少奇仍然保持了冷靜的頭腦:要抓緊,要繼續努力工作,不要再來一次調整。
雖然“四清”運動已經開始,但在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人的堅持下,國民經濟調整工作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改革與發展。
1963年9月,中共中央舉行了工作會議,討論1964年國民經濟計劃以及農業、工業等方面的發展問題。會議決定:自1963年起,再用3年的時間,繼續進行國民經濟調整工作,作為今後發展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的調整工作,從恢復時期逐步走向了一個發展時期,調整重點也發生變化:從大規模縮減、大幅度後退轉向加強薄弱部門和薄弱環節,貫徹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