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工作完成後,新的博物館在1925年10月10日(正是中華民國的國慶日)開放,並被稱為“故宮”。

開放典禮在乾清門舉行,有很多政界要員出席,此外,還有2萬多名花了一元錢買門票進來的人,他們都想目睹一下宮廷珍寶。黃郛(時任攝政內閣的總理)發表演講說:“今日開院為雙十節,此後是日為國慶與博物院之兩層紀念。如有破壞博物院者,即為破壞民國之佳節。”

直到1945年北京結束被日本佔領的狀態以後,博物館的計劃才得以徹底實現,那個時候距離易培基去世的1937年已經很久了。日本侵略戰爭和中國國內戰爭使這個博物館和其中的收藏陷入了長達20年的混亂。

戰爭年代的藝術珍品(1)

日本侵略戰爭、世界大戰以及緊隨其後的內戰使中國陷入漫長而劇烈的戰爭之中,此時皇家藏寶的命運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加密切地與政治聯絡在了一起。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隊佔領了滿洲的首府瀋陽。在日軍肆意蹂躪滿洲的時候,很多中國人都擔心日本侵略軍下一步就要逼近長城關口。面對日軍的侵略,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做出了一個果斷而又大膽的決定:把故宮藏品中最好的一部分遷移到南方去,以保護它們免受戰爭的侵害。中國皇家藏品的歷史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此後又過了很多年,經過多次遷移,皇家藏品才又重新找到了一個永久性的寄身之所。

◎ 古物南遷

1932年9月,故宮博物院的理事會同意了古物南遷的建議。像以往一樣,博物院賣掉了宮裡庫房所存的一些物件,以便為珍寶南遷籌集資金。與此同時,煩瑣的古物裝箱工作也開始了。

在中國歷史上充滿暴力的王朝更迭中,皇家珍藏常常被勝利者作為戰利品奪得。而這一次,人們極為仔細地為藏品的南遷做了準備。比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莊嚴就曾描述過運送秦代石鼓時艱苦的準備工作。秦代石鼓是一組在初唐時期重新發現的十個半球形石頭,上面刻有古老的銘文,還有公元前221年留下的印章。在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的努力下,石鼓也作為南遷文物的一部分於1933年被運往南方。為了儘量保護石鼓不被損壞,他們先用一層層的溼紙包住每一塊石鼓,按緊紙張,使紙的整個厚度只剩下原來的一半;接著用麻繩把石鼓緊緊捆住,麻繩之外再裹上一層厚厚的棉被;最後才把石鼓放進裝有稻草和棉花的木箱裡封好。這次南遷的文物都是挑選出來的精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還對它們進行了分類,主要類別有:青銅器、玉器、瓷器、繪畫、書法、珍稀典籍和其他物品。這些文物共裝了2萬多隻木箱,被運到火車站後裝進列車車廂,自此,從1933年起一直到1947年,這批文物開始了歷時14年、跨越75000公里的漫長旅行。

這次文物裝箱的壯舉結束於1933年1月,當時只是個孩子的吳訥孫還記得夜裡北京街頭響起的馬車聲:

1933年初春的許多個夜晚,北京昏暗的街上都會清除所有過往車輛。在宵禁以後,紫禁城的南門緩緩開啟,一輛輛木板車魚貫而出,上面堆滿釘好的沉重的箱子。它們出了城門以後,沿著寧靜的街道向南駛去。在前門外,這些木板車將向右拐進西站。在警察和士兵全副武裝的護送下,貨物被裝進一輛早已等在那裡的火車,火車處於武裝保護之下。火車在內陸地區蜿蜒前進,首先將到達西南部,然後向東部迂迴,最後向南到達上海。這批箱件將在上海存放4年。從2月到5月運輸工作一直在繼續,19557箱藝術品、珍貴典籍、歷史文獻就這樣被運出了北京,離開了危險動盪的東北海岸。沒有人知道日本侵略戰爭將會怎樣發展,也沒有人知道這些珍寶會流離多久。

這次古物南遷之所以要偷偷進行,不僅是為了安全起見,也是為了避免引起騷亂,因為轉移文物的行為可能會被公眾理解為是政府放棄北平的一個訊號。為了安定人心,易培基請內政部做出保證:一旦政治形勢穩定下來,這些文物就會運回故宮。當時幾乎沒人能意識到日本侵略戰爭的長期性,相反,大多數人擔心的倒是:“如今故宮空空蕩蕩,只剩下幾件普通文物供遊人參觀了。”

◎ 南京的新家

1933年2月和3月,當文物透過鐵路運至南方的時候,它們終將落腳何處還沒有確定下來。臨時的決定是,先把裝書畫的箱子運到上海,時機成熟再運往南京長期儲存。在上海,文物被放在相對安全的外國租界的兩個庫房裡,一個庫房屬於法國租界,另一個屬於英國租界,每個庫房都有法國或英國警察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