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這樣一貫下來的。至於一般的讀書人,如果沒有恆產,也不容易做到有恆心去做好事。
還有第三步,要有好的人倫教育,即“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梁惠王上》),要好好辦學校,反覆闡說孝親敬長的道理。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就是孝悌。每一家人都做到孝悌,天下自然就慢慢太平了。
在孟子眼中,仁政的出發點,一是讓老百姓有穩定的生活條件,二是有恆產有恆心,努力行善避惡,三是推行很好的人倫教育。人倫教育的基本內容就是父子有親情,君臣有道義,夫婦有內外之別,長幼有尊卑次序,朋友有誠信,即所謂五倫,哪個社會不需要呢?只要能夠真正做到,哪個社會能不安定和諧呢?
二、國君的責任
身為國君,一個國家的領導,怎麼思考仁政的問題?孟子知道,要給他充分的誘因,讓他知道行仁政是有效果的,是值得做的,是可以做到的。
第一,分辨王道與霸道。王道讓人心悅誠服,國君應該推行王道,不要追求霸道。
什麼叫霸道?孟子說,霸道就是憑藉武力來號召行仁,霸道必須具備大國的條件。比如,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當時齊國是武力大國,號召各國做好事,別人當然要聽。王道是什麼?孟子說,王道就是憑藉道德來努力行仁,王道不必要有大國的條件。比如,商湯以縱橫各七十里的土地,周文王以縱橫各一百里的土地,這麼小的地方,就稱王了。憑藉武力使人服從,別人不是真心服從,而是因為力量不夠;憑藉道德使人服從,別人內心快樂,真心順服,就像七十多位弟子順服孔子一樣。王道是仁政的延伸、仁政的表現,可以讓大家心悅誠服,真的稱王。王道是遠遠勝於霸道的。
第二,分辨仁義與利益。仁義是最大的利益,可以事半功倍。·開《孟子》第一章,就是孟子見梁惠王。我們前面講過,梁惠王一見面就說,先生不遠千里來到這裡,將為我的國家帶來什麼利益吧?孟子說,你不必談利益,有仁義就夠了。剛才我們提到商湯,商湯行仁政,他是王道。商湯向東方征伐,西邊的人就抱怨;他向南方征伐,北邊的人就抱怨,說:“為什麼把我們放在後面?”這些老百姓竟然喜歡自己的國家被*,為什麼?因為他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盼望商湯來主持正義,好像大旱之望雲霓一樣。商湯的軍隊,一點也不驚擾百姓,做生意的照常來往,種莊稼的照常下地。商湯殺掉暴君,撫卹百姓,就像降了及時雨,老百姓非常歡喜。
事半功倍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呢?孟子說,當今之時,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百姓的喜悅就像解除了倒懸的痛苦一樣。事情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超過古人的一倍,只有在這個時候是如此。古代描寫老百姓的痛苦,常常用“倒懸”這兩個字,就是頭下腳上地掛著,真是痛苦得不得了。
第三,仁政的?則是與民偕樂。跟老百姓一起快樂,一起分享所有的一切,就可以做到仁政的要求。
齊宣王問孟子,我的園林只有縱橫各四十里,老百姓卻覺得太大;聽說周文王的園林縱橫各七十里,老百姓卻認為太小,這是為什麼呢?孟子說,周文王的園林縱橫各七十里,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打鳥捕兔的可以去,那是與百姓一同享用的;百姓認為太小,不是應該的嗎?我初到你齊國邊界時,先問清楚齊國有什麼重要禁令,才敢入境。我聽說在國都郊區有處園林,縱橫各四十里,殺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殺人罪;這等於是在一個國家裡設下縱橫各四十里的陷阱,百姓認為太大了,不也是應該的嗎?孟子設法讓國君們知道,施行仁政其實很簡單,就是推己及人,不要把老百姓當成對立的一方,而是要與民偕樂。
最後,仁政的效果是什麼?四個字,仁者無敵。只要推行仁政,天下沒有敵人,因為行仁是合乎人性的要求。仁就是我對你很好,?不希望你對他好呢?你對他好,他支援你,這是天?地義。這種觀念在儒家裡面是一貫的,《論語·顏淵》裡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一個人只要做事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說明人性向善是普遍的,只要行善,天下?不支援呢?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三、大臣的責任
國君高高在上,具體實施統治的是大臣這個層面。在仁政當中,儒家對於大臣有什麼要求?《論語》裡有一段對話可以作為我們思考這一問題的引線。
有一個人去請教孔子說,仲由(即子路)和冉求(也叫冉有)可以算得上大臣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