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是親自去幹那些瑣碎的活兒,結果累得他頭昏眼花,身心疲憊,最後什麼事也沒有幹成,更別提幹好了。為什麼呢?是這個財主的智慧不如男女奴僕嗎?當然不是,問題在於他丟掉了管理的方法。古人講得很明白:‘安坐下來,議論制定治國大道的是王公;行動起來,執行政務的是士大夫。’

“如今丞相您治理國務,萬事纏身,可您竟然親自低著頭、彎著腰來核查登記本和賬單之類的事情,這不是太勞累辛苦而又沒有必要嗎?”

楊主簿一番坦率誠懇的勸告,使諸葛亮很受啟發。他馬上向楊主簿認了錯,做了自我批評。

諸葛亮身為一國丞相,卻能夠虛心聽取下屬的正確意見,坦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這種品德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從諫如流,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賢君,在他統治時,唐朝出現了繁榮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唐太宗善於聽取臣下的批評意見,他與魏徵的故事歷來為人們所傳頌。

李世民即位之後,提拔敢於直言的魏徵當了諫議大夫。魏徵有膽有謀,常常不顧皇帝的情面而極力勸諫,有時達到非常執著的地步。魏徵當了幾年的諫議大夫,前前後後竟直言陳諫了200多件事情。

有一次,有大臣送給太宗一隻鷂鷹,太宗非常喜歡。一天,太宗在朝上正逗鷂鷹玩的時候,忽然見魏徵老遠地走來了,就趕緊將鷂鷹一把從胳臂上揪下來藏掖在懷裡,想等魏徵走了再放出來玩,可是魏徵稟奏的公事特別多,說了很長時間還沒說完。太宗心裡又急又氣,可又不敢直說,結果那隻鷂鷹竟然憋死在他懷裡。

還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來,怒氣沖天地對長孫皇后說:“總有一天朕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詢問原因,太宗仍然氣沖沖地說:“魏徵總是當眾侮辱朕,跟朕對著幹。”聽清了事情的緣由,長孫皇后悄悄地退了下去。

不一會兒,只見長孫皇后穿著朝服,恭恭敬敬地向太宗參拜。太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吃驚地問:“皇后這是幹什麼?”

長孫皇后嚴肅地說:“我聽說一句古話叫‘主明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不正是由於陛下您英明的緣故嗎?我怎敢不祝賀皇上呢?”

一聽這話,唐太宗也就不生氣了,轉而高興地笑了。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3)

大唐國力逐漸強盛之後,魏徵見唐太宗不如初期那樣勵精圖治,於是上了一道有名的《十漸疏》,希望唐太宗戒驕戒躁,勵精圖治。太宗讀後十分感動地說:“希望你能繼續直言得失,朕一定會虛懷若谷,恭敬地等待你的批評意見。”

當魏徵去世,唐太宗得知訊息,悲痛萬分,說自己失去了一面鑑戒的鏡子。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倚勢凌人,勢敗人凌我(1)

倚勢凌人,勢敗人凌我;窮巷追狗,巷窮狗咬人

—— 得理也要讓人

“倚勢凌人,勢敗人凌我;窮巷追狗,巷窮狗咬人”,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仗勢欺人的話,自己一旦失勢,別人反過來就會欺負你;這就好比在沒有退路的巷子裡追狗,狗如果沒有了退路,就會掉轉頭來咬人。這句賢文教導我們,做人要有高姿態,別人如果傷害了你而理虧的時候,你得理也要讓三分,而不能窮追猛打;否則別人沒有了退路,勢必極力反撲,你自己也就沒有了餘地,結果可能會兩敗俱傷。讓與不讓,會得到兩種不同的結果——得理讓人會天寬地闊,得理不讓人會使路越走越窄。

在軍事上有一條策略叫“圍而不殲”,就是根據實際需要,如果無需或無力全殲敵人,在佈置包圍圈的時候,有意留下一個口子,讓敵人從那裡逃走,這樣就可以避免魚死網破,這其實也是一種智慧。

關於得理要讓人的警句,在《增廣賢文》中還有一些:

路徑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嗜。

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

汝唯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唯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我國曆史上有許多名人賢士,他們在做人處事上的豁達大度給我們留下了榜樣,值得我們學習。

寬厚大德,齊寬讓牛

東漢時有個叫齊寬的人,有一次他坐著牛車在路上走,忽然遇到一個丟牛的人,說齊寬車上套的牛是他的。齊寬一句話也沒說,解下牛就讓他牽走,自己下車步行回家。

過了不久,丟牛的人又找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