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可造之才,值得批評

能夠得到智者的批評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評一個人是需要很大勇氣,冒很大風險的。誰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一般而言,人們都喜歡聽好話,而不願意聽批評意見,有些人還會錯誤地對待批評,甚至把提批評意見的人當成仇人。還需指出的是,智者只對值得批評的人提出批評意見,而對不值得批評的人根本不會去說他,懶得冒被人仇視的風險。春秋戰國時期墨子和他的弟子耕柱之間的一則故事,就很值得一讀。

耕柱是一代宗師墨子的得意門生,不過,他老是挨墨子的責罵。有一次,墨子又責備了耕柱,耕柱覺得自己非常委屈,因為在墨子的許多門生之中,耕柱被公認是最優秀的,但他卻偏偏常遭到墨子的批評,這讓他覺得很沒有面子。

一天,耕柱憤憤不平地問墨子:“老師,難道在這麼多門生中,我竟是如此差勁,以至於要時常遭您老人家責罵嗎?”

墨子聽後反問道:“假設我現在要上太行山,依你之見,我應該要用良馬來拉車,還是用老牛來拖車?”

耕柱回答說:“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馬來拉車。”

墨子又問:“那麼,為什麼不用老牛呢?”

耕柱回答說:“理由非常簡單,因為良馬足以擔負重任,值得驅遣。”

墨子說:“你答得一點也沒有錯。我之所以時常責罵你,也是因為你能夠擔負重任,值得我一再教導與匡正。”

聽了墨子這番話,耕柱立刻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從此再也不以遭受批評為恥,而是更加發奮努力,終於成為墨子的繼承人。

劉邦納諫,贏得民心

漢高祖劉邦就個人能力而言,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不是太強,但他有一個突出的優點,那就是能夠聽取別人的批評意見,而不像霸王項羽那樣剛愎自用、唯我獨尊。《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曰:“昔者天子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諍臣就是敢於向上司提出批評意見的人,一個上司如果有了敢於提批評意見的下屬,就能避免犯嚴重的錯誤。這說明了諍臣的重要性。劉邦就是因為有一批敢於提批評意見的諍臣,使他避免了犯錯,爭取了民心,最終贏得了天下。下面就是一則劉邦虛心接受批評意見的故事:

秦朝末年,劉邦率軍攻入咸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劉邦進入秦宮後,見宮殿高大雄偉,美女、珠寶不計其數,心中產生了羨慕之情,想全部據為己有。大將樊噲勸劉邦最好不要這樣做,劉邦很不高興。謀士張良對劉邦說:“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於他窮奢極欲。現在您剛入秦宮就想像秦王那樣享樂,豈不壞了大事?樊噲的話可是忠言啊!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您還是聽樊噲的勸告吧!”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2)

劉邦聽了深有感觸,立即採納了樊噲的意見。接著,劉邦又傳令廢除秦朝苛法,還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劉邦不僅分毫未動秦宮的財寶,而且撤守灞上,深得秦人的擁護,這與後來的項羽火燒阿房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劉邦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戰勝項羽並取得天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虛懷若谷,能誠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正是個體和組織得以健康成長的重要品德。這種知錯必改的優秀品德,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有容乃大,諸葛認錯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留下了許多文治武功的動人故事,諸葛亮也一直是人們崇拜的偶像。其實,諸葛亮之所以被譽為千古名相,除了他的個人才華之外,還離不開他虛心接受別人批評和建議的品德。

諸葛亮是個恪盡職守的人,據說有一次他辛辛苦苦地趴在案前,親自核對登記冊和賬本。主簿楊顒知道了這件事後,徑直闖進丞相府,對諸葛亮說:“治理國家都有一定的規則和秩序,這個程式一定要遵守,不能紊亂;上下的職務、職責,也不能相互侵犯,否則就會亂套。請允許我用治家的小事來為您打個比方吧。”

於是,楊主簿給諸葛亮舉了這個例子:“有一個財主起初治家有方,給奴僕派活井然有序,男人去耕田種地,女人去洗菜燒飯,狗留在家裡看門,雞主管報時,牛出力耕地,馬賓士長途。這就叫各盡所能,各司其職。主人只需負責檢查,抓好統籌就可以了。

“可是忽然有一天,這位財主心血來潮,突發奇想,他不再派別人幹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