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八月,革命軍起惠州。君挺身赴義,遂戰死。嗚呼!其人道之犧牲。興亞之先覺也。身雖殞滅,其志不朽矣。
有人評孫文之墨寶中以此為最佳。
另外,“庚子又八月”是指在舊曆中庚子之年恰值閏八月,又八月是第二個八月之意。以革命成功的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為民國元年一月一日,之後便改用新曆,但此事件的日期是在革命成功之前,故仍以舊曆記載。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留學時代(1)
一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從臺灣返抵橫濱的孫文住進了尤列在橫濱的租屋處。
尤列在香港被稱為四大寇(四大造反者)之一,是個生龍活虎的名人。當然,與同是四大寇之一的孫文交情甚好。
在惠州起義時,他協助鄭士良與長江的會黨進行聯絡。當時不知何故,清朝方面竟然公佈了逮獲尤列並已在武昌處決的訊息。此事是以湖廣總督之名釋出的。
“哦,那他豈不是成了無法昇天的孤魂野鬼了?真可憐!……”
有友人如此揶揄他。
尤列的身邊圍繞著許多年輕學生。
前來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終於開始增多。一九○○年時,中國人在日本留學的人數僅約百名。一九○二年達六百名,鼎盛時期是從一九○五年起至翌年間,人數一時高達八千名以上。
孫文冷眼觀察此一狀況。
不論自費或公費,留學生皆是精英分子。用當時的說法,就是士大夫階級出身,也就是孫文不太想拉攏其參與革命運動的人。因為這些人屬於會因革命而喪失許多擁有之物的階級。
一九○○年的義和團事件導致守舊派潰滅,科舉制度再也無法維持下去。最後一次的科舉會試(最終考試)是在一九○四年舉行。
取代科舉的將是往後的“學校”時代,任誰都如此認為。留學生人數的急遽增加應該也是跟科舉的廢止有關。
駐日公使裕庚曾招募十三名留學生,即所謂的第一批留學生。因系政府所招募的學生,革命派當然不會對其展開活動。
然而,這十三人當中卻出了一個熱烈支援革命的戢翼翬。他在自立軍起義之際九死一生,後來和秦力山等人在東京創立《國民報》。
一###五年的革命派首次起義被稱為乙未廣州之役,或以紀念起義之日而稱為重陽起義。
孫文等人的團體和輔仁文社這一排滿意識極強的集團合作,以興中會之名起事。從一開始該會就有分裂的危機,因孫文自願屈就副會長一職而暫時解除了危機。
然而,之後因倫敦蒙難事件孫文之名舉世皆知,此外對外的活動也有孫文派人士(陳少白、鄭士良、史堅如)屢仆屢起而甚受矚目。一###九年,三派(哥老會、天地會、興中會)聯合起來共推孫文為首領,改稱“興漢會”,因而興中會的會長一職亦由孫文取代楊衢雲。
清朝當局深知革命派內部存有矛盾,欲乘機進行勸降工作。惠州起義可說僅進行了一半,革命軍戰死者也僅四人,若將山田良政這一失蹤者計算在內也不過五人。清朝當局甚感焦灼。
此時有一原是興中會會員但中途叛節轉投清朝者,名叫陳廷威,自願對楊衢雲進行說服工作。陳廷威與楊衢雲是姻親。
楊衢雲出身福建澄海縣,在香港並無太多同鄉。若對其進行說服工作,則在保密方面並無太多顧慮。
楊衢雲對陳廷威的活動想來個將計就計。
——斬肉斷骨。
楊考慮及此,便將陳廷威所開出的條件告知孫文。
該條件是革命黨的首領獲任命為道府的副將,統領五千軍隊並可支應數萬費用。楊衢雲認為,既然可公然領軍並支應費用,那應可以此為基礎擴大黨的組織規模。
——此豈非投降?你想設計對方,但反中對方的圈套,對方比你更精。
孫文拍回電堅決反對此一佯裝歸順計劃。同時他又指示在香港的陳少白警戒楊衢雲的動向。
賊軍歸順而成為官軍並非罕見之事。在那個時代,亦有從賊轉而成為官的軍隊頭子。劉永福即曾是賊黨太平天國的部將,後來轉而成為官軍。之前###劉永福的馮子材也曾經是讓官軍感到頭痛的土匪頭目。勸降工作原本就是戰略的一環。
留學時代(2)
孫文之所以指示陳少白警戒楊衢雲的動向,乃因擔心清朝方面若勸降失敗恐有殺害楊之虞。
孫文等人勸楊衢雲赴日本避難。楊的腦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