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協即旅團)

騎兵 一標(標即連隊)

炮兵 一標

工兵 一營(營即大隊)

輜重 一營

一鎮約有官兵一萬二千五百人。北洋六鎮兵力共計七萬五千,因此難免會讓“滿洲親貴”心生戒意。故而袁放棄其中四鎮,僅親率二鎮。

當時中國人口號稱四億,滿洲人僅三百萬。皇族被稱為“宗室”,與之有血緣關聯絡者稱為“覺羅”。清末時宗室約兩萬人,比日本的華族還多。

滿洲軍隊的主幹原本是滿洲八旗,此外還有蒙古八旗及漢軍八旗。因天下承平已久,八旗兵變得不堪作戰,後來又成立漢人的綠營,但在鴉片戰爭中充分暴露出其無能窘態。

八旗軍無法作戰,改靠全由漢人組成的綠營兵打仗,立即發現也無濟於事。曾國藩與李鴻章靠著義勇兵討平太平天國軍。被稱為湘軍與淮軍的義勇兵,多半是感到鄉里受擾亂而投筆從戎的讀書人,他們並不愛大清國,但愛自己所居之地而希望鄉土安寧。

對以朝鮮為舞臺的日清戰爭,他們並無作戰士氣。

新軍只能以漢人為主力,因為四億人口中的大部分是漢人。儘管如此,攝政王卻意圖派滿洲人擔任主要的指揮者。

清朝設有和日本古時學習院類似的“貴胄學堂”,攝政王將之改變為士官學校。貴胄學堂是專供滿洲人的子弟就讀的學校,若非出身此校,無法擔任新軍的軍官。

“載灃親手用繩子吊自己的脖子。往後我們對新軍的工作更加容易了。軍心逐漸思變,他卻視而不見。此時的清軍就像是牧野的殷軍吧!”

孫文說道。

當時孫文常引用中國古典故事,大概是因為強烈意識到國學大師章炳麟的存在。

紀元前一○五○年左右,周武王在牧野迎戰殷紂王。殷紂王出動七十萬大軍抗周,但據《史記》記載,軍隊全倒戈相向。

——紂師(軍隊)皆倒兵(武器)以戰……

孫文斷言,在出身貴胄學堂的滿洲人軍官率領下的漢人士兵正像古時的殷紂軍隊般,必然會倒戈對清作戰。

清朝因皇帝年幼,由攝政王設“軍諮處”,自行代理大元帥。

二十七歲的攝政王代理大元帥,他的兩個親弟弟分別擔任軍諮大臣(參謀總長)與海軍大臣。

“哈哈哈,這樣就能掌握兵權了嗎?”

孫文嘲笑道。

然而,並非只有清朝的醜態遭人嘲笑。革命派內部也起了劇烈紛爭。

一本名為《孫文罪狀》的小冊在日本、中國香港、東南亞各地的華僑圈中流傳開來。顯然又是離開日本時收受餞別金所惹出的事端。

。 想看書來

王朝的黃昏(3)

“賬簿一清二楚,卻還要起疑心嗎?”

孫文感到莫名其妙。

這本小冊還算不上是怪書。執筆者顯然就是章炳麟與陶成章二人。二人皆為光復會的會員,跟孫文的同盟會劃清界線,但卻又同屬革命派。

執筆者不詳的怪書也不在少數,有些內容甚至觸及孫文的私生活。當時有一貼身照料孫文的女性名叫陳粹芬,同志之間稱她為“四姑”,是眾所皆知的人物。但因顧慮到孫文的身份,眾人皆避而不談。

“粹芬之事,我並未刻意隱瞞。我還曾對新聞記者說過感謝她的一些話語。內人也是如此說。那些寫書的人似乎認定我在幹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將之當成揭露秘辛般來描寫。時機又很敏感,真令人不快!”

孫文說道。

此處時機敏感,是指恰值無端生出風波的金錢問題鬧得沸沸揚揚時。

“有格調的任公(梁啟超)不會做出這種卑劣之事。真不知保皇派是如何看待他們自己的南海先生?”

孫文寫信給在倫敦的吳敬恆,請其代為在他發行的《新世紀》雜誌上撰文粉碎惡質的謠言。

孫文不將此事委交給同盟會的《民報》處理,其實是因為謠言原本就是出自此報。

在金錢方面,孫文具有一種幾近神經質的潔癖。他的親哥哥孫眉已經破產,原因當然有許多,但將私產充當革命經費亦是其中一因。

與革命派相較,保皇會在募款方面更為得心應手。康有為此時遭西太后所忌,但之前他原本是皇帝的寵臣,常以此自誇,更何況他在學界亦是名號響亮。

相對地,孫文只是個來歷不明之人。有如此一說,康有為已募款逾百萬。

新加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