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現在梅花樹栽種在公園裡,成片群植,其香色神韻,猶如雪海,景觀更佳。單株梅花的鑑賞,人們雖然仍習慣沿襲傳統的觀念來品評;但成片梅花樹群的觀賞,無疑更重在其色其香,梅園的總體佈局了。同時,單株梅花樹的鑑賞,現在人們更著力於盆景的栽培了。為此,梅花山的梅花研究中心和梅花谷的盆景園,都設有專項研究,專門培育名品梅花。每年2月底開始的南京國際梅花節,大約可延續近一個月,屆時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絡繹不絕,蔚為壯觀,是南京的一大盛事。

今年,我算是初步淺嘗了賞梅的樂趣和心境。從元月初到3月初,我去了梅花山8次。每次或由四方城入口處進梅花山賞梅,再取道橫穿梅花谷公園出去;或者相反,先進梅花谷公園,再由梅花山四方城出口處返回,一路沿著觀賞梅花的路徑漫步走過。時日不同,每次觀賞的景緻和畫面也不盡相同,多觀賞幾次,才有了一點花開花落、世事消長的感觸和體會。如果,能像每天清晨拎著個鳥籠子上山的遛鳥人一樣,一日不塌地去公園健身、觀花就好了,那樣才能真正感受大自然的靈氣,觀賞梅花的美。

在梅花山中賞梅,其意境決不是號稱“梅妻鶴子”的林和靖先生的絕筆小詩,或是姜夔的“暗香”和“疏影”二首世人讚不絕口的美詞所能涵蓋的。這已遠不只是昔日所謂的文人雅士所歌詠的典雅、幽香、清高絕俗、傲霜鬥雪了,而是大自然敞胸露懷的原生態自然美,美得濃豔、美得粗獷、美得氣派。在梅花盛開的時候,漫步在梅花山的賞梅步行道上,望眼中到處是一片彌散著幽香、五彩繽紛的花的海洋,真是美不勝收,目不暇接。錯落有致,相互間種的各類梅花樹,有重瓣雪白的玉蝶梅;淡綠色花萼、白色花瓣的綠萼梅;花型緊湊的紅梅;深紅色、重瓣的紫梅;宮粉梅花白,略帶青紅,有單重瓣之分,輕柔素雅;還有江梅、垂柳梅,等等,更兼參差的色差,使畫面色彩斑斕、多姿多彩。遠望,到處是一片片斑斕的雪海;近觀,爭奇鬥勝、蒼勁古雅的梅花樹也不乏值得鑑賞的橫斜疏枝:枝要奇曲,花要新鮮而富於變化,其中有含苞欲放、半開放和滿放的。遠望很是養眼,也很怡神;近觀尤其是攝影愛好者和女士們的最愛:可以擇枝攝影或是拍照,銘記這美好的瞬間。氤氳的香氣,清新而舒適;遊人如織,流連忘返。

當然,觀賞梅盆景也是一樁賞心悅目的樂事。梅盆景,因地方的不同,形成一些不同的流派:諸如揚州的“疙瘩梅”,於幼苗期將梅乾打結,長大後自然形成;蘇州的“劈梅”,將成年的梅樹留40公分左右截幹而後劈幹;另外,有安徽的“游龍梅”;四川成都的“滾龍梅”;上海的“順風梅”,等等。上述各流派製作梅盆景多采用綁、扎枝條的方法,人工痕跡較濃。南京的梅盆景則不同,以自然修剪為主,輔以控水、控肥、截枝蓄乾的手法來製作,造型生動自然,號稱金陵派。總之,梅盆景重在造型,以奇、曲、古雅蒼瘦為美,給人以一種飽經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之美。

我喜歡觀賞梅花。近在咫尺的梅花山,由於我的疏懶,也成了咫尺天涯。日後如果能把梅花山當成我晨練的去處,就會有更多接近梅花的機緣了。

2008年3月30日(星期日)

浙江行

浙 江 行(一)

今年國慶長假陪同夫人一起去杭州、千島湖、紹興和諸暨玩了一趟,一路疲勞,但很愉快。好在我們是趕在長假前2天,9月27日出發,10月2日返回的,基本上可以說是避過了高峰;只是國慶那天晚上10點鐘由諸暨乘火車到杭州站時,在車站周邊找旅館頗費了點周折。另外,第二天的遊靈隱寺,交通擁堵異常;不過,我們的遊程已是尾聲,當天晚上6點半鐘就乘火車返回了南京。

以前,杭州也去過多次,但每次都是公私兼顧,公事後順便蜻蜓點水般地在西湖轉一、二個景點了事,從來沒有悠閒地好好品味過它的美。這次,27日我們乘大巴由南京到杭州。夫人原先的考慮是,汽車班次比火車多,時間的選擇方便些,而行車時間大致相同,所以決定乘大巴起程。但9點半鐘發車的大巴途中要安排午餐時間,再加上途中交通的堵塞,正常只需3個小時的行程,就花去了大約5個小時。杭州城在我印象中是一個比南京城還要小的城市,南京市從城南到城北,打計程車充其量最多不過30多塊錢;誰知從長途汽車站到杭州上城區的旅館,計程車費要50塊錢。我總有點繞路受騙的感覺,計程車司機則一再解釋決無此事;後來,買了張地圖,一看就明白是冤枉了司機先生:北面來的車停靠莫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