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來要發生什麼就很清楚了。
股票和債券市場的繁榮掩飾不了俄羅斯經濟結構的矛盾和宏觀經濟的失衡。在IMF威逼利誘下,俄長期推行緊縮的貨幣主義政策,導致生產萎縮,經濟虛弱,財政拮据,一直靠出賣資源、舉借內外債支撐,而且是挖東牆補西牆,舉新債還舊債。如果這道資金流斷裂或者資金外流,接下來就會重演泰銖崩潰的一幕。
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期間,由於泰國等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示範效應,俄羅斯的投資者開始大量拋售股票,股價平均下跌30%,股市殃及債市和匯市,後者也紛紛告急。當時俄羅斯央行拿出35億美元拯救債市,欲以維持國債收益率的辦法吸住外資。雖然國債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資依然撤走了100億美元。
接下來,俄羅斯的外債償付危機浮出水面。俄自1992年以來一直存在財政赤字,由於政府採取發行國債、舉借外債、拖延支付等所謂“軟赤字”辦法加以彌補,再加上償付債息不包括在預算支出內,因此政府公佈的財政赤字似乎並不高,除1994年赤字佔GDP 10�7%外,其餘年份均在3%~4�6%之間,但是1998年大筆債務陸續到期,而連續幾年俄羅斯生產一直下降,財政收入基礎越來越小;由於稅種過多,稅率過高,引致企業稅務過重,因此逃稅現象十分普遍,據分析,幾乎一半單位偷、漏稅;拖欠工資額不斷增加;
連續多年的國際能源價格下降,使俄羅斯每年減少收入50億~70億美元。為支撐經濟生活運轉,不得不大量借新債還舊債,而且要借更多新債。除還內債外,還要彌補財政缺口,於是債務越滾越多,形成債務金字塔。
到了1998年3月,寡頭資本家代表諾爾西石油股份公司經理基裡延科接任總理時,俄內債達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