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成了當地人手中的黃金般的通貨,盧布貶值3/4,處於崩潰的邊緣。
隨後就是1991年8月強硬左派發動的政變中,戈爾巴喬夫下臺,蘇聯解體,葉利欽成了俄羅斯的新總統。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老路肯定是走不回去了,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開始全面倒向西方,在美國政府,包括格林斯潘本人,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為首的戰略家們推銷的“休克療法”改革中,蘇聯開始了全面私有化和自由市場經濟,並尋求IMF的資金支援。從此,俄羅斯被納入美元經濟體系,成為又一個美元武器的靶標,也是美元戰略下的最大的一個靶標。
休克療法本是醫學術語,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被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應用於“治療”*的經濟危機中。當時*通貨膨脹率高達24000%,經濟負增長12%,民不聊生,政局動盪。與以往漸進式的積極調整不一樣的是,休克療法主張放棄擴張性經濟政策,緊縮貨幣和財政,放開物價,實行自由貿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上述做法一反常規,短期內造成經濟劇烈震盪,彷彿病人進入休克狀態,但隨著市場供求恢復平衡,經濟執行也迴歸正常。兩年後,*的通貨膨脹率降至15%,GDP增長2�1%,外匯儲量增加了20多倍。
為了誘惑俄羅斯,蘇聯解體前美國又把“休克療法”用於波蘭,也取得了成功,豎起了一個“榜樣”。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鋒芒畢露摧毀盧布—1998年俄羅斯崩潰(5)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繼承了1700萬平方公里領土,1�5億人口,繼承了原蘇聯的大部分家底。但是,1萬億盧布內債、1200億美元外債,還有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業、物價飛漲。面對當時的局面,葉利欽總統大膽啟用35歲的蓋達爾為政府總理執行其激進改革計劃。
1992年年初,一場以休克療法為模式的改革,在俄羅斯聯邦全面鋪開。
“休克療法”的重頭戲,是放開物價。俄羅斯政府規定,從1992年1月2日起,放開90%的消費品價格、80%的生產資料價格。與此同時,取消對收入增長的限制,公職人員工資提高90%,退休人員補助金提高到每月900盧布,家庭補助、失業救濟金也隨之水漲船高。物價放開頭三個月,似乎立竿見影,收效明顯。購物長隊不見了,貨架上商品琳琅滿目,習慣了憑票供應排長隊的俄羅斯人,彷彿看到了改革帶來的實惠。可沒過多久,物價像斷了線的風箏扶搖直上,到4月份,消費品價格比上年12月上漲6�5倍。政府原想透過國營商店平抑物價,不想黑市商販與國營商店職工沆瀣一氣,將商品轉手倒賣,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市場秩序亂成一鍋粥。由於燃料、原料價格過早放開,企業生產成本驟增,到6月份,工業品批發價格上漲14倍,如此高價令買家望而生畏,消費市場持續低迷,需求不旺反過來抑制了供給,企業紛紛壓縮生產,市場供求進入了死迴圈。
休克療法的第二步是大規模推行私有化。經評估,俄羅斯的國有財產總值1�5萬億盧布,剛好人口是1�5億,以前財產是大家的,現在分到個人,也要童叟無欺,人人有份。於是每個俄羅斯人領到一張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可以憑證自由購買國有資產和企業的股份。可是,經過連續幾年的惡性通貨膨脹,此時的1萬盧布,只夠買一雙高檔皮鞋,結果,大批國有企業落入特權階層和暴發戶手中,形成了以控制能源產業的“寡頭資本家”和一個全新的富裕階層。美國“福布斯”於2008年估計,俄羅斯境內共有100多位億萬富豪,僅次於美國。
但是,這些官員、前經理和銀行家們控制的資源並不是投資到新的有形資產中,而是又轉手賣給了外國人,並將收益轉移至國外。於是資本外逃成了俄羅斯私有化改革以來最蔚為壯觀的一道景觀。據估計,1993年以來的5年內,資本外逃的速度是大約每月20億美元,資本外逃總額為1250億美元。這些外逃資金並不全部是外商投資的外匯。面對日益的強烈通貨膨脹預期,人們越來越多地儲存美元等“通貨”,大量地把盧布兌換成外匯,然後轉移至國外。有人估計,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發行的美元,有1/3在俄羅斯的市場中流通。
為了降低物價和獲取外國資金,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要求,俄羅斯實行了貨幣緊縮的財政政策。財政緊縮主要是開源節流、增收節支。稅收優惠統統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繳納28%的增值稅,同時加徵進口商品消費稅。與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