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動的特點便是,美國吸收了大量短期和長期投資,成為國際資本的“集散地”;新興市場的地位很特殊,它們吸收了大部分發達國家流出的資本,同時,它們也在向發達國家輸出資本。而且目前,東亞新興市場資本流入額在減少,向發達國家的輸出卻在增長。這種“資本逆流”,造成了亞洲窮國補貼美國等富國的現象,其中,以中國為甚。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

按照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解釋,最關鍵的因素是經濟學家所謂的“本國偏好誤差”大幅下降,以及美國生產力明顯增長的緣故。

本國偏誤是投資人在為其儲蓄的投資作選擇時的一種狹隘傾向,即使放棄外國更有利的投資機會,也要選擇自己的母國。當人們對某個投資環境比較熟悉時,他們會認為風險小於環境不熟的遠方投資,即使二者的客觀條件一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半個世紀裡,全球的本國偏好誤差現象非常明顯。國內儲蓄幾乎完全匯入國內投資,即投資人所屬國家的工廠、裝置、存貨和住宅。在一個本國偏誤極為強烈的世界裡,外部失衡現象非常小。

格林斯潘還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新興市場國傢俬有財產權的保護和跨國資本流動限制瓦解,而且,諮詢和通訊科技之進步,有效地縮減了全世界各市場間的距離,擴充套件了投資人的地理視野,使得外國投資的風險看起來不再像幾十年來那麼高。越來越多的儲蓄者跨越國界投資外國資產,顯示“本國偏好”不是那麼嚴重(即本國偏好誤差下降)。這樣的變動,造成亞洲國家的經常賬目剩餘增加,並抵消美國所增加的赤字。

真實情況是這樣嗎?作為儲蓄資本,相對報酬率是決定超額儲蓄導向投資去向的關鍵因素。實際上,連格林斯潘自己也承認,2005年美國對外投資2萬億美元的投資報酬率是11%,遠高於美國支付給持有美國債券的外國人的利率。尤其在美國大幅降息後,除日本外,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利息遠高於美國國債利息的情況下(所謂利差),投資美國有更高的報酬率的說法更站不住腳了。 。 想看書來

所向披靡洗劫亞洲—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9)

其實,這正是美元武器的厲害之處,也是美元殖民戰略的關鍵。在美元的金融霸權下,如果經常專案盈餘國家不增加美元資產的外匯儲備,就會遭到以美元為首的投機資本的攻擊而導致本幣崩潰。

這也正是美國的戰略家們為什麼千方百計要迫使其他國家放鬆外匯管制,允許資本自由流動的原因之所在。換言之,只要在資本自由流動下的投機資本的攻擊的威脅存在,非美元經濟體就不得不斷地增加外匯儲備,就不得不斷地把外匯儲備投向美國,換取美元形式的資產。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任何危機,包括戰爭的威脅,都會造成這樣一個效果,就是美國是個相對安全的投資天堂,美元是世界儲蓄的“避風港”。從過去的經驗看,美國從沒有在其本土發生過大規模的與外國的戰爭,經濟局勢相對維持在一個穩定增長的態勢,造成相對較高的風險調整後預期報酬率,導致全球對美國資產之需求不成比例地上升。歷史經驗又強化了投資者的這一幻覺。因此,美國熱衷於不斷地創造危機,不斷地利用危機,不斷地驅趕美元流向美國。

這就造成這樣一個局面:牢牢把握金融制高點的美國,不斷地發行美元,亞洲等新興經濟體不斷地生產商品供應美國以換取美元盈餘,再投資到美國,為美國的經常專案赤字融資。美國實際上就成了最終貸款人和最終消費者。這就是所謂的“窮國養活富國”的現象。

亞洲國家、石油淨輸出國家和拉丁美洲的新興國家,無一例外地成為為美國融資的輸血者,成為美元殖民戰略的犧牲者和美元刀的祭品。

再者,持有鉅額美元外匯儲備,還得承受美元貶值的剝削。面對日益增長的外債及其利息的支付,美國先天性地傾向會增發美元,使其貶值,以使其外債縮水以降低償債成本,這是儲備國家暗虧。如果儲備國家大規模拋售美國國債,又會導致其貶值,從而變成明虧。這就是目前美元儲備最多的中國政府的“兩難”。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變成了燙手山芋,還姑且不論這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所造成的高能貨幣效用,給國內造成的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預期。關於這一點,在後面的章節還會談到。

總而言之,美元向亞洲的輸出和美元向美國的回流,本質上就是美國洗劫亞洲財富的過程,美元是刀,是新的殖民剝削。美元的升值和貶值對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影響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