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削的絕望的無產者被工業叢林徹底吞沒了。
進一步的大規模移民顯然會遭到反對並且被控制在最低限度。因此總的來說,發達世界將必須利用自有的勞動大軍來勉強應付。發達世界將必須接受這樣一些事實:接近工作年齡的年輕人數量銳減;學校教育迅速升級,年輕人的期望因此驟然提升;勞動大軍日趨多元化——女性已經在工作參與上(但未必是在工作理念上)與男性平起平坐;“工作”已經不再一定意味著一份全職的、終身的職位;強制退休的時代已經終結,尤其是認為一個人“退休”後就會自動“停止工作”的假定已經不再成立。
而在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社會上和政治上都最為重要的問題,將是如何為潮水般湧現的接近工作年齡的年輕人找到工作。他們已經離開偏遠的山村進入到發展迅速的大城市的中心,他們的身影和聲音已經不會再被人們所忽略。
這些都是新的現實。
生產分工:跨國一體化
在發達國家裡,傳統工作尤其是傳統制造業工作的成本必然因勞動力短缺而上升。但是,即使急劇地提高傳統工作的薪水,這也不會創造出所需的勞動力;人們就是不肯做這樣的工作。發達國家的生產能力必然會下降,除非他們能夠從別的地方為生產的勞動密集階段找到一支勞動大軍。
發展中國家會一個個地面臨經濟狀況的惡化和國民產值的下降——以及對社會和政治穩定性的嚴重威脅,除非他們能夠為只勝任傳統勞動密集型工作的過剩勞動力找到工作。他們沒有科技和資本,沒有建立自己完整的行業所需的管理人才,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沒有為這樣一些行業創造產品需求的市場。對於那些要求科技和高階管理技能的生產階段,他們將不得不越來越依賴於發達世界及其過剩的高素質人才。而且只有在發達世界裡,發展中國家才有希望為他們的過剩勞動力生產的產品找到足夠大的市場。
因此,生產分工的實踐將是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形式,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同樣需要的。在生產分工中,發展中國家的資源(適合於傳統工作的豐富勞動力)與發達國家的資源(管理才能、科技、高素質人才、市場和購買力)被結合在一起。
在美國銷售的皮鞋往往出自一頭美國牛身上的皮。然而通常來說,這張皮不是在美國鞣製成革的,而是要運到像巴西這樣的地方去加工。鞣革是高度勞動密集型的工作,在美國沒有那麼多的工人來從事這類工作。然後,鞣製出來的皮革被運往加勒比地區——或許是透過一家作為中介的日本貿易公司。皮革的一部分可能在英屬維爾京群島加工成了鞋幫,而另一部分則可能在海地加工成了鞋底。然後,這些鞋幫和鞋底被運到巴貝多或牙買加這樣的島國——這些國家的產品可以進入英國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或者被運到波多黎各——在那裡,它們被加工成皮鞋,在美國的關稅庇護下進入美國市場。
第3章 管理鉅變:新的人口結構和新的人口動態(10)
這些皮鞋最初是什麼呢?是皮。儘管皮是最大的單一成本要素,但也仍舊只佔製鞋廠商生產成本的1/4。按照勞動含量來說,這些鞋是“進口鞋”;按照技術含量來說,這些鞋是“美國製造”。毫無疑問,這些鞋是真正的“跨國鞋”。任何具有較高勞動含量的東西都是在發展中國家加工的。牛的飼養是一個高度資本密集型的過程,高度自動化並且要求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因此需要在具備了必要的技術、知識和裝置的發達國家裡完成。鞋的設計、質量控制和營銷這一整個過程的管理,也需要全部在發達國家中完成,因為完成這些任務所需的人力和技能存在於發達國家中。
生產分工的另一個例子是手持電子計算器。計算器上可能會有一家日本公司的銘牌,但這個銘牌也是計算器上唯一一件“日本製造”的東西。計算器的電子晶片來自於美國——要麼是達拉斯,要麼就是離舊金山挺遠的“矽谷”。這些計算器組裝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或者奈及利亞——任何能夠找到中國轉包商的地方。製造計算器框架用的鋼鐵可能是一家印度鋼鐵廠的產品——這家鋼鐵廠或許原本是為了給一家印度汽車企業生產鋼材而建的,但這家汽車企業卻始終沒能成為現實。然後,在神戶或橫濱的某個自由港,這些計算器被貼上了“日本製造”的標籤。它們被銷往全世界,當然主要是在發達國家。設計、質量控制和營銷等,都是由設在某個非常發達的國家裡的一家日本企業完成的。那些要求高科技、嚴格的質量控制和高資本投入的生產階段,比如晶片的設計和製造,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