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超越資訊革命(2)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對工廠和工人階級的影響,正如歷史學家保羅·約翰遜在1997年出版的《美國民族史》一書中指出的,正是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棉紡織工業的迅猛發展導致了奴隸制度在美國的再度復興。這種曾被美國開國先賢斷言早已滅絕的奴隸制度,居然隨著榨棉機的改良捲土重來,而且聲勢高漲,形成了對低成本勞力的龐大需求,使得蓄奴成為美國那幾十年內獲利最高的行業。
工業革命對家庭也有重大沖擊。長期以來,家庭一直是作為生產單位存在的。在過去的田間或工匠作坊裡,丈夫、妻子和子女都是一起工作。而工廠,這個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東西,卻把工人和工作搬出了家庭,移進了工作場所。人們開始把家人丟在家裡,不管他們是成年勞工的配偶,還是早期童工的父母都是如此。
的確,家庭危機並非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它從工業革命就開始了。事實上,這是反對工業革命和工廠制度的人的老套憂慮(在所有描繪工作和家庭之間不斷出現裂痕的書籍中,最優秀的著作當數狄更斯在1854年出版的小說《艱難時世》(Hard Times)。)
雖然有這麼多影響,工業革命最初的50年,也只是把原有東西的生產全部機械化,讓產量大大增加,成本大大降低,創造出消費者和消費產品,但產品本身是工業革命前就有的,和過去相比,新工廠製造的產品只有一個區別,即產品比較均衡統一,除了不如早年優秀工匠的作品之外,新產品的缺陷比任何人工產品的缺陷都要少。
最初這50年裡,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蒸汽輪船。自1807年羅伯特·富爾頓製造出第一艘蒸汽輪船之後的三四十年間,輪船都沒有產生什麼重大的影響。幾乎到19世紀結束,海洋運輸多半還是靠帆船,而不是輪船。
接著,到了1829年,鐵路出現了,並史無前例地改變了我們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
回想起來,我們很難想象為什麼鐵路的發明要花上這麼長時間。其實,在鐵路發明之前,我們早在礦井中使用了運煤窯車。照理,人們應該可以很容易想到在窯車前加裝蒸汽機,這樣車就不再需要人推或馬拉。然而,鐵路的發明並非源於礦井的窯車,而是在一個相當獨立的環境下發明出來的,而且其最初的目的不是要載貨,相反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鐵路被認為僅僅是載人的工具。30年後,美國的鐵路才成為運送貨物的工具(事實上,直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英國工程師受聘為剛西化的日本鋪設鐵路時,還只是設計用來載人的,因此直到今天,日本的鐵路仍然不適於載貨)。在第一條鐵路真正開始運營之前,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是始料未及的。
最初的5年之中,西方掀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熱潮——鋪設鐵路,這股熱潮在歐洲持續了30年之久,期間還夾雜著經濟史上最驚人的衰退,直到19世紀50年代末期為止,這時,大部分今天現有的鐵路線都已完成。在美國,鐵路熱潮又延續了30年。至於其他地區,例如阿根廷、巴西、俄羅斯的亞洲部分和中國,這股熱潮則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鐵路是工業革命中至關重要的革命因素,因為鐵路不僅創造了新經濟區域,也迅速改變了我所說的“心智地理”(mental geography),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真正擁有移動能力,第一次拓寬了一個平凡人的眼界。當時的人們立刻意識到人類心智出現的根本性轉變。(女作家喬治·艾略特在1871年出版的小說《米德鎮的春天》(Middlemarch)裡的描繪,堪稱是描述工業革命轉型最好的著作,書中深刻記錄了這種狀況。)正如偉大的法國曆史學家費爾南德·布羅代爾在他最後一本鉅著《法蘭西的特性》(The Identity of France;1986年出版)中指出的,正是鐵路使法國變成一個民族統一、文化統一的國家。在那之前,法國只是由眾多自給自足的區域組合而成,僅靠政治維繫在一起。至於鐵路在創造美國西部中所擔負的角色,在美國曆史中已是一種常識。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1章 超越資訊革命(3)
程式化
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第一臺電腦問世至今,資訊革命就像兩個世紀以前的工業革命那樣,僅僅改變了業已存在的作業方法。事實上,資訊革命真正的影響根本不是以“資訊”的形式表現出來,大家在40年前預測的資訊對現今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幾乎沒有發生過。例如,企業或政府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