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和考慮組織產生的哪些影響很可能會成為社會問題。所以,組織的責任之一就是要試圖防止這些不利的負面影響。 。。
《功能社會》語錄(3)
理想的情況是,一個組織能將社會需求的滿足,包括它自己的影響所產生的社會需求,轉變為組織獲得業績的機會。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每個組織都被期望成為傳統意義上的企業,亦即成為能使各種資源得到更加富有績效的利用的社會代理機構。每個組織都根據它自己能夠取得的業績來定義“富有績效”,因此,每個組織對於成果的衡量都是不同的,但它們都具有同樣的任務。
當組織關注它們自己力不能及的“社會問題”時,它們的行為是“不負社會責任的”。當它們由於專注於它們自己的特定工作而滿足了社會的需求時,它們的行為便是“負社會責任的”。當它們把公眾的需求轉變為它們自己的創業成就時,它們的行為是最負責任的。
現代社會組織的領導不能把自己的權力、職位和權威建立在任何傳統意義上的合法性原則之上。
每一個組織必須致力於創造新的事物。經理們尤其要在工作中做到以下這三條。第一,要力求將組織在從事的每一件事都做得更好,這個過程被日本人叫做kaizen(改善)。
第二,每一個組織將不得不學會探求知識,也就是說,在組織已經得到的成功基礎上還要發展下一代可以加以運用的知識。
第三,每一個組織都必須學習創新——創新現在可以被組織成為一個系統的過程了。
因為現代組織是由知識專家組成,這個組織應該是同輩、同事和合作人的組織。不能說某種知識要比另一種知識級別更高;對知識的評判標準是看它對組織共同任務所做出的貢獻大小,而不是知識本身的優劣。所以,現代組織不能是一個由老闆和下屬組成的組織,現代組織要是一個團隊。
有著既定目標的機構逐漸成為社會目標、社會價值、社會效率的承載者。因此,機構政治化了。僅僅透過自己從事的特定領域已經不能再證明自己的存在,所有的機構現在需要透過它們對整個社會產生的影響來證明自己,所有的機構都要使自己外界的“顧主”滿意。
當所有的機構在一個多元化的組織社會里被政治化了的時候,經理們必須要學會首先考慮他們顧主的需要和期望。只要企業是在一個市場體系裡,那麼客戶的需求就必須最優先對待,但是絕大多數的企業把股民看成是不得不讓他們基本滿意的顧主。
從現在起,進步、生產力和社會凝聚力需要的將是把知識運用於知識。這是知識轉變的第三個階段,也許是最後一個階段。
知識革命使知識變成了主要的資源。土地和資本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它們是限制的因素。勞動力從傳統意義上來說也是限制因素。所有的這三個因素都是“成本”而不是“生產要素”,因為沒有它們,知識也無法生產;沒有它們,管理無法實施,但是隻要有高效的管理,也就是把知識運用到知識上,我們總是可以獲取其他的資源。
知識已經成為資源,而不僅僅只是一種資源,這正是使我們的社會成為“後資本主義”社會的原因。情況已經起了根本的變化,即社會的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創造了新的政治,也創造了新的社會和經濟活力。
以下6個主要因素決定了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
(1)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要求我們問這樣的問題:“任務是什麼?”
(2)要求我們促使知識工作者自己承擔他們生產力的責任。知識工作者必須自己管理自己,他們需要自主性。
(3)不斷創新必須是知識工作者工作、任務和責任的一部分。
(4)從事知識工作需要知識工作者不斷學習及不斷教導。
(5)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不是——至少不主要是——關乎產量,質量至少也同樣重要。
(6)最後,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要求知識工作者被視為、被當成“資產”,而不是“成本”,並且要求知識工作者在所有的工作機會面前,優先考慮就職的組織,並願意為組織工作。
知識工作的生產力,首先就是要獲得最佳質量,不是獲得最低標準的質量,如果不能得到最上乘質量的話,至少要是最佳的質量,而不只是起碼的質量。
(1)知識工作者必須對自己的貢獻負責——知識工作者針對質量、數量還有時間和成本來決定應該如何負責。知識工作者要有自主性,但同時也要擔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