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硬無禮的非同步式電子郵件,很容易被轉發給主管上司,併為上司所儲存。有趣的週末過後,朋友將照片上傳至臉譜網,人們多快就能看到這些照片呢?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你在網上的活動每分每秒都能得以儲存。現在,乃至未來,我們都必須協調社交媒介與面對面溝通之間的差別——尤其在社交媒介的影響範圍方面。
影響範圍
社交媒介與面對面溝通不一樣,它有著廣闊的影響範圍,在與身邊和遠方朋友保持聯絡的能力方面也與面對面溝通大相徑庭。通常來說,面對面溝通僅僅侷限於同一個會場的人員間。然而,按一下鍵或點選一下iPhone手機螢幕,一條資訊就能傳送給成千上萬甚至上百萬人。推特為資訊提供了一個“病毒化”的平臺——即透過“傳染”觀看者和使用者,而使該資訊廣為人知。
2011年1月,《哥倫布電訊報》(ColumbusDispatch)的一名報社記者在開車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偶遇了一名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泰德?威廉姆斯(TedWilliams),當時他正在乞討。蓬頭垢面的威廉姆斯舉著一塊牌子解釋說,他以前是一名廣播電臺播音員,現在落難了,急需用錢,並自詡擁有“天籟之音”。記者向乞丐表示,如果他能展示一下自己的天賦,就將獲得1美元。威廉姆斯清了清嗓子,用專業、字正腔圓的播音腔:“如果想收聽最好的舊時光,請傾聽神奇的98。9頻道。”不久,記者將這段影片上傳到該報紙的官方網站上。該影片很快被轉貼至YouTube影片網站,並一下子開始走紅,它被轉載到了臉譜網和聚友網。朋友、朋友的朋友競相轉帖至自己的網頁上。短短一天之內,衣冠楚楚的威廉姆斯出現在紐約幾檔國家級電視節目秀中。聘用意向鋪天蓋地地傳來。社交媒介的巨大影響範圍,顯著地改變了我們傳送、接收和解釋資訊的方式。錄影、拍照、向大眾傳送資訊的能力掌握在我們的雙手之中。
靈活性
不同型別的社交媒介,靈活性各不相同,取決於裝置的便捷程度或固定程度。與社交媒介不同,面對面溝通是靈活的,我們走路、跑步或者到某個固定地方旅行,都能參與到交談中。笨重的臺式電腦和固定電話則將我們束縛在某一個固定地點。而社交媒介的使用者能透過固定臺式電腦、膝上型電腦或在任何地點使用智慧手機——只要手機或無線網路能連線上——登入應用。社交媒介的靈活效能讓我們時時刻刻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聯絡。臉譜網和其他社交媒介不僅能在臺式電腦上使用,也能透過智慧手機的應用進行使用。
由於社交媒介能讓我們與他人時刻保持聯絡,我們都被希望能即時反饋郵件、資訊,並更新臉譜網網頁。社交媒介聯絡著你我,但實質上是讓我們時刻對他人負責。
與溝通相關的幾個誤區
有幾個常見的誤區,使我們中的許多人不能更仔細地去檢驗我們自身的溝通行為。請注意,我們強調的是我們自身的行為。我們大多數人在面對溝通障礙時,總是更傾向於去尋找環境中的錯誤,而忽視了對自身的檢驗。人們開始意識到這些錯誤觀念的存在,但是許多人將這些錯誤觀念視為真理,所以研究溝通力是很有必要性的。影響個人溝通技能提升的幾個最常見誤區如下:
誤區1:溝通是萬能藥
第一個錯誤觀念是,溝通有魔力,能解決我們的所有問題。與他人的溝通並不能打這個包票。顯然,沒有溝通,我們不能解決問題,但有時候,溝通也會帶來更多的問題,數量也許大於所要解決的問題。
有這樣一個事例:鄰居是一個房地產經紀人。她做了一個宣傳彩頁,想在鄰里間發放,要求我看一看,並告訴她我的想法。顯然,她花了很多心思在這個事情上。我仔細閱覽後,告訴她,我認為彩頁上的資訊並不能打動她的目標人群。聽了我的話,她有點惱羞成怒,說我是唯一一個提出負面評價的人。我僅僅理解了她的字面意思,而沒有意識到,她其實只是想從他人那裡獲得肯定而已。我應該如何避免去激怒她呢?
溝通能幫助我們消除問題,或解決問題,但它本身並不是一種萬能藥。溝通行為本身並無差別;但溝通中的資訊卻有著千差萬別。
誤區2:數量等於質量
我們通常這樣假設,溝通得越多,溝通效果就越好。大量溝通的人通常被認為更友善,更有競爭力,也更有實力,比那些不經常溝通的人更有領導潛質。然而,溝通數量並不等同於溝通質量。一位母親告知他的高中兒子,他不能穿著一件普通的T恤去參加哥哥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