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統一文字?二是秦始皇採用什麼方式來統一文字?三是該如何看待秦始皇統一文字?

第一,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文字?主要原因是,被兼併的六國文字字形不一,影響交流,這成為秦朝政令貫徹全國的一大障礙。大秦帝國建立之後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是怎樣保證政令在如此廣袤的國土上得到貫徹執行,如果這一點得不到保障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

當時六國文字混亂,具體表現為:戰國數百年間周天子因自身衰落,無暇顧及規範文字,其他各國君王也沒有工夫統一文字。在長期分裂割據的狀態下,文字得不到規範,異體字頻現,簡化字橫行。

例如在六國文字中,“馬”字的字形就各不相同。

即使在一國之內,同一字的字形也有很多不一致的情況。書寫上的不統一,成為書面交流的最大障礙。秦統一後,實行“書同文”的措施。除了便於交流之外,統一文字還是政令統一的需要。保證政令統一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的當務之急。偌大一個帝國,如果不能保證政令統一,那可是天大的問題。在諸侯割據七國爭雄的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異形,寫法千變萬化,也缺乏一定的體系與結構規律,隨意性很強。秦並天下之後,領土空前擴張,在如此廣袤的土地上進行統治,必須保證政令通暢,而當時字形各異的六國文字給政令的推行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如果秦始皇的詔令下達到地方後,地方官員都看不明白的話,豈不貽誤了國家大事?秦始皇兼併六國之後,也確實發生過詔書到達桂林而當地一般民眾卻讀不懂的事情。因此,政令統一是加強權力控制的頭等大事。這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的根本目的。

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完成了秦國三十五代國君夢寐以求的統一天下的大業,在建立大秦帝國之後,秦始皇的一系列作為都是為了鞏固來之不易的江山。統一文字的根本目的亦在於此。

第二,秦始皇怎樣實現文字的統一呢?他從兩方面來進行。首先,要實現文字統一,必須先設定一個全國性的標準。其次,透過政令廢止與標準不符的六國文字,以便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關於這兩方面的具體情形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得非常明確:“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全國性統一文字的標準就是所謂的小篆,具體措施則是廢除“不與秦文合者”。

據此可知,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的過程中,有三個人發揮了很大作用。一是丞相李斯,二是中車府令趙高,三是太史令胡毋敬。丞相總管國家基本政務,李斯不但主張用秦國文字統一天下,而且明確提出廢除與秦國文字不同的六國文字,並撰寫了《倉頡篇》七章,作為小篆的範本。趙高是中車府令,此職位主要管理皇帝的車馬,官階不高,但是深得秦始皇信任。而且,在秦國官職中加有“中”字的官吏應當是可以出入宮廷的。所以,當時趙高可以自由出入宮闈。太史令是史官,也是皇帝的近臣。出於職業原因,史官對文字統一的要求也許會更加迫切。

二十八 統一制度(2)

然而,有些學者聲稱,秦始皇不僅用秦小篆統一中國文字,還使用了隸書作為統一文字的書體。理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秦朝出土的簡牘上往往不是秦國小篆,而是具有隸書體式的古隸。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即秦始皇到底是用何種字型統一文字的呢?是文獻記載的小篆,還是出土文獻中的隸書?

要弄清楚這一問題,我們需首先了解小篆和隸書的區別。小篆和隸書是兩種不同的書寫體式,小篆筆畫複雜,整齊協調,寫出來的字像圖畫一樣漂亮,但是書寫麻煩。而隸書筆畫比小篆簡潔,主要是將小篆的圓轉筆畫改為方折筆畫,書寫效果略微寬扁,講究“蠶頭燕尾”。那麼,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之時,他究竟是採取了小篆還是隸書作為統一的標準呢?

根據漢代著名文字學家許慎的解讀,秦始皇是用秦國小篆作為統一天下文字的標準。我也認為,秦始皇統一文字用的不是隸書,而是小篆。我的依據是什麼呢?

第一,秦始皇為了統一天下文字制定了三部字書。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秦始皇令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七章,令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六章,又令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七章。李斯、趙高、胡毋敬均用小篆來進行這三部字書的寫作。

第二,當時各地的刻石均為小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經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