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深感華人在外所受的屈辱,漸漸立志改造自己的國家,使其走上文明發達的道路。1883年,孫中山準備加入基督教,遭到哥哥的反對,被強行送回國內。5年的學習,已經奠定了孫中山西學的基礎,培育起科學和法治的精神。他在回國以後,看到清政府的腐敗和社會的落後,心情非常壓抑。年輕人血氣方剛,回家鄉後就想立即從事變革。從哪裡著手呢?孫中山和他的好友陸皓東一起,把家鄉北極殿的神像給搗毀了,好像它就是家鄉落後的象徵和根源。結果,他的叛逆精神和魯莽行為激起了保守計程車紳和父老鄉親的聲討,被迫避走香港。
此後數年間,孫中山在香港、廣州等地的西式學校學習,也兼習中文。1892年於香港西醫書院畢業。他在這所學校學了5年之久,不僅鑽研醫藥,還廣泛涉獵西方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同時,廣交朋友,聯絡同志。雖然他沒有在英、美留學,檀香山當時還不是美國的領土,但可以說,他完全是在西方式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才。1885年中法戰爭失敗,更激起了他的憂患意識和冒險精神,和陳少白、尤列、楊鶴齡一起,放膽抨擊滿清政府,立志革命。因為這些大逆不道的言行,他們被親友們稱為“四大寇”。但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給了他們一個小小的言論自由的空間。香港是孫中山現代意識和革命意識的發源地。
孫中山在西醫書院畢業後,先後在澳門、廣州行醫,但他的志趣已經不在行醫上,而在深入社會、聯絡同志上,行醫不過是一種手段而已。他開始與會黨、防營(一種招募的軍隊)建立聯絡,希圖策動他們革命。他也和士大夫有聯絡,但他和康有為的聯絡,因為康要他拜為門生,沒有成功。這段時間,孫中山一直在醞釀革命,但對和平的改革,也還抱有希望,畢竟國家在洋務派主持下有了進步。1894年初,孫中山起草了上李鴻章書,希望國家“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是年春夏之交,孫中山和他的好朋友陸皓東一起,從廣州北上,前往上海。他費盡周折,尋找上書李鴻章的路徑。在上海他遇到了一位同志,就是從美國回來的傳教士宋耀如,他是宋氏三姐妹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的父親。這一結交,對後來中國政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然後,他和陸皓東前往天津。李鴻章當時是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手握重兵。因為日本出兵朝鮮,中日戰爭一觸即發。或許是李鴻章軍務倥傯,或許是侯門深如海,儘管孫中山找了有力的介紹人,但李鴻章仍然沒有接見這位默默無聞、毫無功名的年輕人。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1.三顆政治明星(9)
孫中山上書失敗,失望之餘,一路遊歷了天津、北京、武漢諸地,考察了地形和社會形勢,看透了清王朝腐敗無能、內囊空虛的本質,增強了推翻清王朝的信心和決心。是年秋,清軍在中日戰爭中連連潰敗,朝野震動。孫中山從上海悄然前往檀香山,回到哺育他成長的僑胞中間,著手組織革命團體。孫中山後來說:“華僑乃革命之母。”他本人就是個華僑子弟。他出身農家,和士大夫不同,沒有士大夫的矜持,也沒有科舉升官的慾望。他也讀書,但他讀的不是聖賢之書,而是西方的醫學技術和科學常識,以及社會科學的書。他身上就少了傳統的包袱,既沒有少年新進的狂妄,也沒有老大京官的模樣。當士大夫還在科舉制度的束縛下緩慢地進行知識更新的時候,他得了風氣之先,也獲得了蔑視皇權的理論根據。他憑藉著底層社會敢於冒險的天賦,以及對社會躁動的敏感,開始策動革命。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哥哥孫眉和僑界朋友的支援下,成立了興中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秘密誓詞。孫中山成立興中會的目的,就是要抵抗列強侵略,振興中華,而著手的辦法,就是要推翻腐敗的清朝政府,成立共和國,把中國改造成一個現代國家。滿族是當時中國佔據統治地位的族群,所以,孫中山又以反滿為號召,進行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其實,這只是一個動員的方式,滿漢之間事實上已經沒有嚴格的族群區別,因此,這樣的動員方式,與中國歷史上推翻一箇舊王朝的“造反”,在本質上並無區別。後來所謂“民族革命”、“種族革命”,不過是一種感情的煽動,清王朝一倒,這個偽問題就不再存在。但革命後建立共和國的方向則與以往的改朝換代不同。1895年1月,他又前往香港成立興中會的組織,並籌措經費,建立機關,組織力量,準備起義。他能組織起多少力量?不過是數千沒有經過訓練的民團、會黨而已。興中會是茫茫黑夜中的一盞孤燈,孫中山則是一位孤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