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有不滿,即捕風捉影,於1907年7月發起倒孫風潮。黃興力顧大局,盡力維護孫中山,駁斥章、陶種種汙衊不實之詞,終於使風潮得以平息。但章、陶與孫中山之間的矛盾並沒有解決。1910年2月,陶成章在東京重建光復會,以章太炎為會長,陶成章為副會長,形成了對立的革命組織。另有一些同盟會員則組織共進會,後來又回國在兩湖一帶進行革命活動。孫中山對於同盟會員不能服從領袖的指揮也心存耿介,因而疏遠同盟會本部事務,在海外有另組中華革命黨的活動。結果,中國同盟會在思想和組織上一直處於非常鬆散的狀態。 。 想看書來
1.三顆政治明星(12)
清政府的新軍建設在全國推廣後,孫中山、黃興和同盟會的主要骨幹,也接受了湖北革命黨人的建議和經驗,把工作集中到了策動廣州新軍士兵上。1910年2月廣州新軍起義,由於偶發事件,打亂了原先的步驟,倉促發動而遭到失敗。廣州新軍士兵大多傾向革命,是同盟會中樞直接掌握的最精銳的力量。廣州新軍起義,使清政府意識到自己面臨“養虎自衛”的困境,於是,派舊式防軍把新軍監視起來。
孫中山在美國宣傳革命和籌款,得知起義失敗的訊息後,並不氣餒,他提出了新的計劃,並於11月13日秘密東歸,在馬來亞的檳榔嶼,召集同盟會骨幹會議,鼓勵大家振作精神,重謀大舉。會議認為,清王朝已經是風燭殘年,搖搖欲墜,全國各地佈滿乾柴,只要點起星星之火,即可燎原。會議決心進行充分準備,集中全黨精英,在廣州再次舉行起義,期在必勝。黃興從留學生和華僑中選拔了一批精英分子,組成“選鋒”,作為起義骨幹,策動廣州的新舊軍隊響應。1911年4月27日(即舊曆三月二十九日),黃興親率選鋒在廣州起義,但遭到廣州舊軍的圍攻,孤立無援,損失慘重。黃興多處負傷,被迫撤出戰鬥。
經過精心準備的“三?二九”起義失敗後,黃興等情緒低落,意志消沉。同盟會中的一些同志,對同盟會的現狀深感憂慮。1911年7月31日,宋教仁、陳其美等在上海組織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計劃經過長期準備,在長江流域發動起義。成立宣言指出了同盟會的缺陷:“有共同之宗旨,無共同之計劃;有切實之人才,無切實之組織也。”對中部總會的定位是:“奉東京本部為主體,認南部分會為友邦,而以中部別之,名義上自可無衝突也。”中部總會雖然認識到了同盟會中的問題,但並沒有解決問題的措施和辦法。孫中山則從不氣餒,仍然堅持在海外作革命的宣傳,為革命籌款。但是,時局的拐點在哪裡?他似乎很茫然,缺乏敏感性。他不知道國內矛盾的焦點正在湖北地區集結,武昌起義的爆發,在他的意料之外,在他看來,這只是冒險精神的偶然勝利!
三雄分合
晚清政局,懦弱無能的攝政王載灃代表了滿族親貴和保守派官僚的利益,袁世凱則代表了體制內在新政中發展起來的權臣勢力,而梁啟超則代表了體制外民間的和平改革派勢力,孫中山則代表了對清王朝完全失望的民間反體制革命勢力。袁世凱、梁啟超、孫中山,三個社會梯次的勢力代表,互有分合恩怨,複雜地糾結在一起,並非黑白分明,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時,從他們成長的經歷中也可以看到,中國社會精英階層的現代意識其實還非常薄弱,更不要說中國國民了,對西方文化的學習才剛剛開始。辛亥革命爆發後,出現了國家政治洗牌重組的局面,三股勢力合流,才得以拱倒了早已腐朽的清王朝。但是,他們如何分享變革的成果?如何規劃國家前進的方向?一時成了一個迷局,演出了民初政治撲朔迷離的一劇大戲。
。 最好的txt下載網
2.開國紛爭:革命黨的權力佈局(1)
辛亥革命時期,湖北的革命組織屢經變遷,最後形成文學社和共進會,他們的發起人和骨幹大都也是同盟會員,贊成同盟會的革命領導地位,但不直屬於同盟會本部的組織發展系統。他們在同盟會成立之前,就發展起革命的組織,在湖北新軍中長期工作和潛伏,革命組織和力量雖然屢遭破壞,但一直在發展,成為在各省新軍中組織得最長久、最深入的革命組織。1911年5月,清政府宣佈鐵路幹線收歸國有,改變了允許鐵路民辦的政策,激起了川、鄂、湘、粵四省的保路風潮。因為各省的民辦鐵路,無論已成未成,集資都很廣泛,牽涉的利益很廣。所以,這一風潮牽涉到社會各個層面。四川各界成立了保路同志會,8月25日起,成都罷市。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對和平請願的群眾實行武力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