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又怎能掃得掉?後來的立憲運動在國內的領袖張謇,當時正在北京,對於康有為的變法感到很是奇怪:“見其(指康有為——引者)僕從伺應,若老大京官排場”,“在京聞康有為與梁啟超諸人圖變政,曾一再勸勿輕舉,亦不知其用何法變也”。失敗也就無法避免。康有為自此事變,對光緒皇帝感恩戴德,在海外組織保皇會,把自己包裝成當代的孔子,所以別人就譏諷他是“康聖人”。 實際上成了一個書呆子,一個老古董的“聖人”,他在政治舞臺上還能發揮作用嗎?

梁啟超流亡日本後,一度傾向革命,與孫中山合作。但遭到他的老師康有為的反對。流亡海外的維新派組織了保皇會,甚至策動了勤王運動,企圖以武力推翻慈禧的統治,支援光緒恢復皇權。但沒有成功。此後,梁啟超適應形勢的變化,和他的老師開始分道揚鑣,不再熱心保皇。他也沒有真心實行革命,和孫中山也發生了衝突。他開始熱心地提倡君主立憲制,反對革命運動。不過,他在日本努力學習,對中國現代化的理論和步驟,對國家面臨的形勢,都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有價值的研究,很有創穫。他是中國現代啟蒙時期,傳播西學的理論家。至於中國自己獨立的學術理論研究還談不上,中國連一個完備的大學都還沒有呢!因此,除了準備做官計程車大夫以外,連現代知識分子都沒有,只能由傳統計程車大夫透過自學來更新知識。

梁啟超在流亡日本後,先後創辦《清議報》(1898年12月-1901年12月)和《新民叢報》(1902年2月-1907年11月),發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和政治主張,進行啟蒙思想的宣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時,他只有25歲,年紀輕輕的。日本的文字,主要是漢字,不會說,卻可以看。和有文化的日本人交流,只要大家寫漢字,就能懂。現在的日本文字,片假名太多,就無法交流了。更有趣的是,日本以往的重要文獻,是用中國的古漢語寫的。 雖然後來蘭學(西學)盛行,還是有人把西文翻譯成古漢語,給日本人看。梁啟超看了,只要拿來抄一遍,改幾個字,就可以介紹給中國人。所以,在日本學西學,比在中國方便多了。怪只怪中國人太保守,真正學懂西文的人太少,即使有懂西文的人,也未必有社會地位。梁啟超在日本拼命學習,他的思想也只是在求索過程中。因此,他常常為時局和學識所驅使,改變自己的主張。他後來總結自己說:“常自覺其學未成,且憂其不成,數十年日在彷徨求索中”,“以太無成見之故,往往徇物而奪其所守”。也就是說,他還沒有成熟的見解,往往因為客觀形勢的變化,改變了原來的主張。其實,這是個時代的特徵。我們不應該否認他的影響力和探索精神。

梁啟超早就主張開發人民的智慧、開發紳士的智慧、開發官吏的智慧,也就是國民的各階層培育起現代精神。所以,他主張國家要自我強大發達,就一定要多多翻譯西方的著作,學者要建立獨立的人格,一定要多多讀西方的著作。他在日本時期,就大力介紹西書和西方學說。他發表《新民說》,批判當時中國人公德缺乏,智慧不開,也就是缺乏現代意識,極力提倡國民的國家觀念、權利義務意識,去除奴隸思想,爭取自由,“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具有普世的價值。儘管他說的自由,主要是團體的自由,遵循法律的自由,政治的自由和民族的自由,而不是個人的自由,但對於閉塞的中國人來說,已經起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影響了一兩代人的思維,延續到後來的新文化運動。

1.三顆政治明星(6)

梁啟超又是民族主義的創始人,他首先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反對“漢民族”的小民族主義,提倡中華民族的大民族主義。什麼叫大民族主義呢?就是“合本部屬之諸族對於國外之諸族也”(梁啟超的意思是針對革命黨人的反滿民族主義的,所以,他創造了中華民族的概念,也就是中國國內各民族要集合為一個大民族,參與世界的競爭,反對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對華侵略)。在留學生中,也產生了“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也”的民族意識和現代國家認同意識。西方的nationalism一詞,可以翻譯成民族主義,也可以翻譯成國家主義、國民主義。在民族國家的建設上,單一民族國家的觀念,為現代國民國家的觀念所取代。中華民族是中國國內各民族的集合體。梁啟超正是國民意識的提倡者,國民才是國家的主體,“國民者,以國為人民公產之稱”。也就是說,國家不再是皇帝的私產,打破了傳統的家天下觀念。現代的民族主義,對外反對列強侵略,對內反對君主專制。

梁啟超在經濟政策上,反對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