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來的反省和大革命時代的政治術語,但大體上還是合乎事實的。不過,所謂左派,到了大革命時期,政治形勢的發展,一個個都成了右派,因為他們的左邊有了共產黨。左右是相對的概念。同盟會改組後,憑著革命功勳的聲威,得到了迅速的擴張,數月間大量新會員加入,會員數達到55萬人,成為第一大黨。內務總長趙秉鈞也由於右任介紹入會。同盟會和其他黨一樣,魚龍混雜,許多會員並不是因為政見的認同而入會的。4月25日,同盟會本部遷往北京。7月21日,宋教仁出任總務部主任幹事。

1.風起雲湧話政黨(6)

20世紀初的這場革命,在中國同盟會成立後,其主導方面是年輕計程車大夫革命。他們有了一點新思想,學習了一點新知識,半生不熟。中國近代工業剛剛起步,對於社會生活還遠遠起不到主導作用。所以,第一代現代革命者,還只懂得在政治上要革命,只有反滿的政治動員,民權主義的動員,也只是口號,只是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沒有社會新階級、新階層的有力支援。他們更沒有給民眾以經濟利益,民生主義的口號,事實上沒有給民眾允諾什麼現實利益,所以與民眾無關。會黨和軍隊不能構成現代革命的群眾基礎。因此,同盟會一改組為政黨,也就慢慢變成了士大夫的官僚黨,沒有新的血液。這是個時代的問題,而不是某個人的問題。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改變方針重新組織革命黨,明確規定反對舊官僚。然而,這個反對舊官僚的黨,一旦執政後,仍然是個官僚主義成分嚴重的黨,而不是民主的黨。士大夫的習慣和意識形態並沒有根本的改變。後來一位老同盟會員吳稚暉說,他們這批人是想從井中把人救出來的,但結果自己也掉到井裡去了,恢復了祖宗的原形,中國人還是在18世紀原地踏步。1912年8月11日第七期《真相畫報》上有幅漫畫,題詞為:“甚麼子叫黨,甚麼子叫派,原本一夥人,也進讒言把他害;甚麼子叫改,甚麼子叫革,排擠與鑽營,更比從前了不得。”

修改後的《中國同盟會章程》規定:“本會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宗旨,政綱如下:(1) 實行行政統一,促進地方自治;(2) 實行種族同化;(3) 採用國家社會政策;(4) 普及義務教育;(5) 主張男女平權;(6) 實行徵兵制度;(7) 整理財政,釐定稅制;(8) 力謀國際平等;(9) 注重移民墾殖事業。”

當時,孫中山和革命黨人對形勢的認識都很膚淺,從表面現象上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已經完成,所以,除了要予以鞏固以外,只有民生主義還沒有實現。由於民生主義的平均地權政策,雖然沒有直接給農民以利益,但損害了田主的利益,不僅增加了當前的賦稅,而且會在工業化過程中,損害田主土地增值的利益。因此,遭到社會上的傳統勢力普遍反對,孫中山一度希望在自己影響最大的廣東推行,但在省議會中遭到強烈反對,仍然沒有成功。其他如“促進地方自治”,則包含著以同盟會的地方勢力制約袁世凱的中央勢力的含義,不僅僅是一種體制性的主張。“男女平權”則是同盟會在人權上的激進主張,當時社會還很保守,很難推廣。

可是,同盟會這次改組為政黨,只是採取了開放的政策,沒有改組原有的成分,也就保持著原有的革命性。孫中山雖然表示了對袁世凱的信任,但在事實上,他心裡有一張底牌,因此,他不認為現在的政治局面是他理想中的局面,他雖然承認現有的體制的有效性,但又不期望在袁世凱手裡能有令人滿意的運轉。他心中充滿著疑惑,但又不願意左右搖擺,猶豫不決。因此,他決心把政治問題放在一邊,只要袁世凱能維持一個小康局面就可以了,他要從經濟建設入手,為民國奠定堅實的基礎,然後再謀求深化政治改革。因此,他選擇了到社會上進行活動,尤其是希望主持在10年內建設20萬里(華里)鐵路的宏偉規劃。

局面是這樣的混沌。孫中山在黨內保留了激進的反袁派革命分子,但自己卻跑到社會上搞建設。宋教仁要進行和平的、合法的議會運動,但同盟會內卻存在著暴烈分子。這個局面其實充滿著不安定性,同盟會內部分歧沒有消除,雖然沒有分裂,卻失去了主心骨,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他們將如何適應形勢的發展?

在傳統中國,孔子說“君子群而不黨”,黨是個貶義詞,人民沒有###結社的自由。但歷代王朝官僚拉幫結派,構成朋黨之爭。近代中國封建專制主義在立憲運動中開始動搖,雖然人民仍然沒有組織政黨的權力,但立憲派也開始成立自己的組織,如張謇就組織了預備立憲公會,有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