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不負責任。所以,一般的讀書人家的子弟是不願意去的,他們還是想著要走科舉的道路。只有窮苦人家,為了家庭的未來,才能狠下心來,把孩子送出去。或者就是像唐家那樣比較開明的人家,知道世界上的事情,留學有著光明的前景。所以,容閎要招夠120名學生非常困難。唐紹儀是這120名學生中第三批赴美的,時間在1874年。唐紹儀在美國上完中學後,就在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學文科。這批英俊少年,在美國學習,自然很快就學會了美國的生活方式。訊息傳回國內,引起國內那些頑固保守派的強烈恐懼和責難,生怕他們離經叛道。1881年,這第一代留美學生學業未成即被全部撤回。唐紹儀和第二批學生中也是香山人的蔡廷幹,後來都是袁世凱手下的重要幕僚。
唐紹儀在美留學7年,回國時才19歲,被派往天津水師附設的洋務學堂繼續讀書。1885年,到天津稅務衙門任職,不久被派往朝鮮辦理稅務。當時,像他這樣的西學人才十分難得,於是,袁世凱調唐紹儀擔任自己的西文翻譯,深為器重。1894年袁世凱離開朝鮮時,請準由唐紹儀代理自己在朝鮮的職務。從此,唐紹儀成了袁世凱軍政集團的重要骨幹,在內政外交上都有良好的表現,一直做到奉天巡撫和郵傳部尚書。袁世凱失勢後,唐紹儀也辭職賦閒,直到袁世凱東山再起。唐紹儀任民國總理後說:凡是從海外留學回來的人,每隔10年就應該再次到國外考察一次,我雖然有這個志願,可惜沒有能夠達到。當時交通不發達,中國經濟和觀念落後,所以,10年出國一次,這樣的願望都無法達到。由此也可見,當時能熟悉西方情況的人太少,連唐紹儀這樣美國留學回來的高官都不能到西方考察,和我們現在所處的對外開放和全球化環境相差實在太遠了。
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後,唐紹儀就成了袁與南方和談的總代表。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後,就提名唐紹儀為國務總理人選。當時世界上的共和國主要是法國和美國。讓這位政績不錯的留美海歸派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自然是能夠得到大家認同的人選。不過,他畢竟是袁世凱的人馬,民國的成立是雙方妥協合作的產物。因此,關於總理一職,革命黨人一度認為,袁世凱既已擔任總統一職,總理自應屬於同盟會,希望權力分享。章太炎風聞這一訊息後,寫信給孫中山,指責黃興企圖謀取總理職位,變亂南北和平的局面。但事實上,孫中山和黃興在辛亥革命過程中根本無力控制局勢的發展,讓權給袁世凱後,在政治上趨向消極。孫中山對此向章太炎作了解釋,否認黃興有當總理的意向。趙鳳昌則認為,總理一職關係十分重要,一定要新舊總統都信任的人來擔任,而這個人只有唐紹儀才合適。唐的地望背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也有重要作用。那一段時間裡,廣東人在政治舞臺上十分顯眼,唐紹儀既是香山人,和孫中山是同鄉,自然容易得到孫中山的信任。唐留學美國有7年之久,雖然當時還年少,畢竟對共和制度印象深刻,在和談期間,和革命黨人也有很多共同語言。趙鳳昌同時建議唐紹儀加入同盟會,作為調和南北的方法。後來唐紹儀從北京到南京組閣期間,於3月30日經孫中山和黃興介紹,加入了同盟會。在入會時,蔡元培當場表示希望唐紹儀能貫徹同盟會的政策。唐紹儀也很興奮地說:“民國建設方始,本黨黨員宜同心戮力,實行本黨發表之政綱,並望助弟造成強固之民國。”所以,後來就有人說唐紹儀內閣是同盟會內閣。當時的政治和政治理論盡是些皮相的東西。不過,唐紹儀與同盟會的接近,也為後來他與袁世凱發生矛盾和衝突種下了禍根。
1.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2)
3月25日,唐紹儀到達南京,著手組閣,並準備接受南京臨時政府移交權力。當時組閣的實際權力仍然操縱在袁世凱手裡,但組成一個各派系都參加的混成內閣,已經達成了共識。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組成反清各派的聯合政府。不過,在權力分配上又發生了討價還價的分歧。總理問題解決後,在內閣總長的人選問題上,關鍵的陸軍總長職位一度發生了嚴重分歧。黃興既不擔任總理一職,南方軍界認為,他作為南方軍界領袖,自然應該擔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職務,這已經是退而求其次了。但黃興本人對權力問題態度消極,不願意承擔責任。袁世凱和北方將領段祺瑞、段芝貴等看到黃興決計下野,反而一再殷殷敦勸黃興留任,一起擔負開國的艱難任務。其實,袁世凱的內心對黃興十分忌諱,在京津兵變期間,南方軍界就企圖派兵北上,在袁世凱背後插上一刀,引起袁世凱的高度戒心。所以,在3月中旬草擬的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