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忠為國,也不可一筆抹殺了。他在南北的紛爭中,起著重要的緩衝作用。
程德全,生於1860年7月22日(清咸豐十年六月五日),四川雲陽人,字純如,號雪樓。他的父親是一個窮秀才,以教書的微薄收入養家。程德全幼年隨父親讀書,成年後也出外教書。1890年到北京進入國子監學習,常常捱餓。1900年俄軍入侵東北,程正在黑龍江將軍壽山幕中,規劃戰守事宜。壽山寡不敵眾,和平讓城(齊齊哈爾)後自殺。和平讓城,本是程德全的建議,目的是為了保全全城百姓。俄軍同意後又欲毀約攻城,程德全急急以自己的身軀抵擋俄軍的炮口,制止了一場屠殺。俄軍入城後欲強立程德全為黑龍江將軍,程堅決拒絕,投江自盡,被俄軍救起後挾往赤塔。程德全以個人性命與俄軍周旋,有氣節、有權謀,在朝野贏得了聲譽。東北一直保留著滿族入關前的體制,1904年,程德全破例以一個漢人署理齊齊哈爾副都統,1905年署理黑龍江將軍。1907年,清廷改革行政體制,將東北改設行省,以徐世昌為東三省總督。程署理黑龍江巡撫,職權受到削弱,於是稱病開缺。
1909年,程德全出任江蘇巡撫,以革新自命,對江蘇的新文化和張謇其人都十分讚賞。他在寫給中樞人物的信中說:江蘇士紳的學問,一向非常優秀,處於領先地位,近年來東西文明輸入中國,新知識日新月異,加上有張謇等人作社會的導師,大力提倡新知識新文化,將來全國都要以這裡的教育作為模範,吸取這裡的經驗和方法。我一定要在江蘇團結紳民,施行新政,奮發圖強。程德全在江蘇為官,與張謇政見一致,互相合作。他在任內聯合各省督撫要求清廷實行立憲,設立責任內閣,從速召開國會。但實際上他已對清廷的統治失去了信心。武昌起義爆發後,程德全和張謇合作,作了最後的努力,上奏清廷,要求解除親貴內閣,下詔罪己,提前宣佈憲法。但他們的主張沒有得到清廷的支援。此後,程德全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安定社會秩序上面,盡力避免政局動盪對經濟的衝擊。小心翼翼地保護中國的新經濟,是他和張謇的共同願望。1911年11月4日,上海獨立,蘇屬士紳要求程德全謀求自保,避免戰爭,得到程德全的同意。11月5日,上海民軍與駐在楓橋的新軍一起入城,宣佈蘇州獨立,推程德全為蘇軍都督,程成了第一位反正參加革命的清朝封疆大吏。不久,江浙聯軍攻擊南京,程扶病赴前線視察部隊,釋出誓師詞,贏得了革命黨人的信任。革命軍攻克南京後,內部紛亂不已,程德全被推舉為江蘇都督,但他兩次赴寧協調,都沒有成功,不得已到上海稱病不出。1912年1月3日,程德全被任命為南京臨時政府內務總長,他卸去了蘇督職務,但並沒有到南京上任,一直在上海養病,由次長負責部務。不過,這一段時間內,他在上海與章太炎合作,組織中華民國聯合會,先後改組為統一黨、共和黨。很快,他就發覺章太炎這個人很難合作,彼此政見不合,並且,也深感政黨組織紛繁複雜,混亂不堪,實在看不慣,就在5月間退出了共和黨。
我們前面已經多次談到張謇,雖然在民初政局中,他對政治仍然比較淡泊,沒有處於關鍵位置,但在江蘇政局的問題上,張謇卻是一個重量級人物。程德全的背後,完全離不開張謇的合作和支援。
張謇,生於1853年7月1日(清咸豐三年五月二十五日),江蘇通州人(現南通市),出生於海門,字季直,號嗇庵。父親經商務農,家道小康。但祖上沒有功名,參加科舉考試時,受人矇騙,冒充有功名人家的子弟。16歲考中秀才後,被人勒索多年,幾乎破產。後經過正直重才的師長和地方官吏的幫助,改歸原籍,才擺脫了困境。1874年起做幕僚謀生,1876年投入慶軍吳長慶幕中。1885年考中舉人,1894年中了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他一生重視士大夫的修養,安貧樂道,砥礪名節,把科舉作為唯一的成功之路(不走後門,不要別人關照)。他認為:“觀人於不得意時,於不得意而忽得意時,於得意而忽不得意時,經此三渡,不失其常,庶可為士。”甲午戰爭時,他是翁同龢的門生,曾上疏痛劾李鴻章誤國。但不久因父親去世,丁憂回家。從此,他開始在家鄉開辦紗廠,從事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活動,組織了當時中國最大的民間企業集團——大生公司。但他自己不謀私利,把自己的勞務收入無償地貢獻給了社會教育事業和公益事業。1898年丁憂期滿,到北京翰林院報到,但又立即辭職。他自嘲說:“讀書三十年,為官半日,可笑人也。”明白了科舉讀書做官道路的謬誤,從此立志在民間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