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4部分

立項和稅率依據,也是很令人恐怖的。

據媒體披露,它的依據竟然是“車輛購置附加費10%的費率是在1985年的條件下制訂的,(而當時的政策仍在限制汽車消費)”,“車輛購置稅稅率的制訂。。。。。。是直接“搬”來了交通部原來的費率,因為如果在原費率的基礎上向下調整交通部不幹,有所增加消費者又不幹,所以稅務總局只好維持原狀,兩不得罪。”“交通部(每年)的200多億款項必須保證。”

它來得既然如此容易,而使用監管又是那麼不透明,所以有人感嘆:難怪會有那麼多的“廳官”會“前腐後繼”,樂此不疲了。

再說,此稅與“個人所得稅”“路橋費”“關稅”等構成多重徵收,恐怕也是個大問題。

以工薪族來說,掙的幾個血汗錢,在裝進口袋前已經被徵收了不低的“所得稅”,然後省吃省穿好不容易把這些上過稅的錢攢夠。可當我們去選好一輛夢寐以求的“經濟型車”時,還不得不為此又再次繳納高達10%的所謂“購置稅”,而且還要不停地為此支付“路橋費”等費用。

因此,有不少專家認為,此稅是“於心何忍、於情何堪、於理不通、於法不公”。

若真要“限富”,就該“分級定稅”,不該如此“一刀切”。

5、再看“降價”

在中國的一些地區,至今仍然流行著一種風俗,那就是“哭嫁”:大姑娘出嫁,本來心裡歡喜得要命,卻偏得要哭得死去活來,藉此表明自己實在是被逼迫才不得不出嫁的。

車商們的“降價”,與“哭嫁”非常神似:稍微“降”那麼一點點,就要掛出一幅痛不欲生的樣子來,似乎已經活不下去了。其實這種“哭”,一方面,的確是有點心痛,畢竟是減少了收入,但更多的恐怕是“哭”給已經買了他們產品的消費者看:您可別怨我昨天榨了您啊,我也這麼慘哪。其實呢,心裡偷著樂。

可以說,“降價”是任何一種規模化商品的必經之路,只不過是價格向價值迴歸而已。就國內車市而言,許多“爺爺輩”的生產線產品,維持了這麼長久的“兒孫輩”暴利,早就該回歸了,何“哭”之有?

再看車商們的“降價”表演,就更是讓人不得不歎服。

一是所謂“大降”的“指導價”,往往明顯高過實際市場價。比如今年5月,某著名車商的所謂“05價”,其低端車型明明跌落得最厲害,但“標價”卻反而紋絲不動,還要弄出一陣一陣的“喝彩聲”,真的十分搞笑。

二是表面上大家手拉手搞所謂“價格聯盟”,暗地裡卻你爭我奪,悄悄拼搶市場佔有率,“看似弟兄好,實際都下套”,也正是“商場如戰場”。

三是真真假假狂呼“救市”,實則不過是拖延價格迴歸,暴利一天算一天。

國內的車市鬧到現在,真該收斂一些了。

唯一的出路只能是:“精益求精出產品,明碼實價做銷售,誠實守信勤服務”。

真能如此,又何愁車市不熱。

6、根源?

暴利,混亂,後患,國內車市如此詭異,根源究竟在哪裡?

有學者分析認為,歸根到底,就在於相關決策的混亂。

例如,“洪水猛獸說”。

這種觀點把汽車產業的發展,與環保、資源完全對立起來,正如當年讓人們選擇“姓社的草與姓資的苗”一樣。其實,只要回顧“蒸汽機車”在中國的發展史,再看看那些汽車產業發達國家的前進道路,答案是明擺著的。沒有汽車產業的支撐,也就沒有了這些發達、富裕的國家。比較一下非洲和歐洲,完全可以說明,沒有強有力的經濟發展,環保、資源也都只能是空話、廢話。“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已經是不需要爭論的事實。

除此而外,筆者以為,或許,決策者自己無論如何都並不會沒有車坐,也絲毫不用考慮養車負擔,這才是原因中的原因。

7、不是結束的結尾

隨著汽車離百姓越來越近,與汽車有關的話題和問題,也將越來越受到更多的關注。

例如,根據媒體報道,以某個城市為例,今年上半年新增上牌車中的私車比例為83%,平均單車價格為18萬元。

又例如,2001年,全國車輛購置稅共徵收255億元,2002年為364億元,2003年達到了475億元。每年增加約110億。

。。。。。。

從古至今,時勢造英雄。反過來,英雄也造時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