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亦都知道,鬼谷中有一對神仙師徒,俱仙風道骨,尤其是小徒弟,年齡雖不大,見識與老師父無異,將來必定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時間飛逝,轉眼間鬼谷子已在谷中度過二十個春秋。
這一天,莫名先生把鬼谷子叫到身前,語重心長地說:〃:鬼谷兒,為師已將終生所學傳授給你,希望你能夠發揚光大,學有所用,學有所成。當今的世道,兵災擾攘,七雄爭霸,而老百姓卻生靈塗炭,顛沛流離。你要記住,你的來歷不凡,上天也必將降大任於你的肩上,你要好自為之,把淵博的學識和畢生的精力都獻給解民倒懸的事業上。而解決之道在於謀求統一,你要找到賞識你的英主,獻上統一天下的策略,一代不行就教育下一代,乃至再下一代,直到成功的那天。〃:
鬼谷子說:〃:弟子謹記。〃:
莫名先生聽到鬼谷子做出保證,覺得自己收養他的任務已經圓滿完成,於是不顧鬼谷的再三挽留,執意離開,並決意在有生之涯師徒不再相見。鬼谷先生送走莫名先生後,內心十分傷感,為老師這種無私之愛而感動至深。
鬼谷先生念念不忘老師臨走時的囑託,想要出谷宣揚自己的治平之策。誰知道天下事想來容易做來難,鬼谷先生帶著滿腔熱血遊說諸侯,卻四處碰壁,沒有人願意重用他,他的滿腹經綸亦不得施展。鬼谷先生的處境可謂如喪家之犬,七個欲稱霸天下的強國,竟然沒有一個君主能領會他的一片苦心,有的非但不理解,反而惡語相向,態度相當惡劣。
鬼谷先生一趟跑下來,累個半死不說,先前的夢想亦煙消雲散。在壯士扼腕之餘,鬼谷先生想到了先賢孔丘先生的一段故事。
孔丘先生創立儒家學說,也曾向各個諸侯國宣揚自己的治國思想,但同樣四處碰壁,甚至到了陳、蔡兩個地方,衣食都沒有著落,孔丘先生面如菜色,有氣無力地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意思就是沒人聽我的,沒有人看好的我的治國之道,我就乘上筏子到海外去,意即歸隱江湖。
鬼谷先生深受啟發,又聯想到自己遊說這麼多年,白白浪費了大好歲月,卻一事無成,這不正是孔子曾經遭遇過的窘境嗎?故而萌生歸隱之心。於是,鬼谷先生決定重新回到〃:鬼谷〃:所在的雲夢山中,去過一種隱居生活。
由此可見,歸隱並不是道家人物的專利。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也不得不承認,如果大道不行,歸隱乃是解脫的最好辦法。歸隱是沒有門派分別的,只在於個人的遭際是否到了非隱居不可的地步。此種觀點,自然將那種天生隱士排除在外。而這個世界上所謂的天生隱士可以說是寥寥無幾。
錦囊妙計
鬼谷先生的隱居生活,內容大致有以下兩項:一為著書;二為授徒。
鬼谷先生隱居雲夢山後,杜門謝客,一心著書立說。經過數載的潛心著作,又經歷幾次三番的增刪修改,一部奇書《鬼谷子》終於得以問世。《鬼谷子》共三卷二十一篇,乃是鬼谷先生政治思想、軍事謀略、心理戰術、外交主張和處世哲學的集大成之作,體現了鬼谷先生所特有的〃:詭紿險滑〃:的學術風格。
《鬼谷子》一書一問世,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紛紛爭搶閱讀,一時間洛陽紙貴,鬼谷先生的大名也日益遠播。不同階層的人皆能從《鬼谷子》一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主張和策略。那些曾經拒絕過鬼谷先生的諸侯,也都來信來函,訴說〃:有眼不識金鑲玉〃:的後悔之意。只是鬼谷先生經歷的磨難太多,早把不名一文的虛名看透,甘於隱居的生活,對於入世的各種利益誘惑,亦處之淡然,提不起任何興趣。
鬼谷先生認為自己沒能完成老師臨行前交待的任務,內心時常愧疚難當。當他自我反省的時候,認為自己入世雖不再可能,但可以培養胸懷大志、滿腔熱血的年輕人,繼承他和老師的志向,發揚他的學術思想,最終輔佐明主,謀求天下的統一。因此,鬼谷先生決定廣收門徒以實現自己的宏願。
為此,鬼谷先生再次出谷,遍遊天下,尋找適合繼承自己衣缽的坯子。之所以稱為坯子,是因為最後能不能成為鬼谷先生的弟子還有待考查,即使成為了鬼谷先生的弟子,能不能繼承其衣缽也很難說,決定權在於鬼谷先生的品鑑。
最終鬼谷先生選了五百名弟子,分幾期授教,其中不乏優秀者。尤以第一期中的孫臏和龐涓與第二期中的蘇秦和張儀最為突出。鬼谷先生亦因這幾位弟子而揚名後世。其中更因蘇秦和張儀兩位先生的歷史貢獻,鬼谷先生被尊為縱橫家的鼻祖,不僅受到後世門徒的頂禮膜拜,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