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派往最艱苦的前線,且經常為淮軍程學啟部做馬前卒。戈登終於忍無可忍,帶領常勝軍跑到崑山,揚言不再聽從李鴻章調遣。中國總稅務司赫德從中英長遠利益出發,百般協調,勸說貪財好利的戈登重新回到李鴻章身邊。此事引起英國政府的強烈不滿,認為這是對大英帝國的嚴重挑戰,有損帝國尊嚴。英國政府提出,解散戈登的常勝軍,上海防務由駐滬英軍承擔。李鴻章雖有思想準備,卻萬萬沒料到英國會同意解散常勝軍。機不可失,李鴻章當即宣佈解散常勝軍。李鴻章一宣佈此訊息,英國人倒不滿起來。駐華領事巴夏禮發出照會,稱解散常勝軍一事只有英國公使方可辦理,李鴻章無權作出決定。李鴻章深知英國人的脾性,如果錯過這次機會,想徹底擺脫常勝軍就困難了。李鴻章多方打聽,得知只要戈登同意解散併發給常勝軍足夠的遣散費,就能順利解散常勝軍。李鴻章知戈登一向好名,便以躲在軍艦中的白齊文為例,曉以厲害,告誡戈登,人生在世名聲最為重要,不要為別人的利益把自己給毀了。同時,李鴻章令丁日昌在最短時間內籌集白銀十九萬兩作為遣散費。其中,上校級軍官和負傷軍官每人發四千塊洋元,未受傷士兵除多發給一個月的津貼外,還按路途遠近發給回家路費。報紙如此評價李鴻章的遣散費:“對於一個像清帝國那樣負債累累的政府來說,這筆款項絕不能認為是氣度狹小的。”三天後,常勝軍全部解散。隨後,李鴻章向曾國藩彙報:“常勝軍已全部遣散,一切全靠戈登忽然變成了忠直的好人。這並不是學生促使他洗心革面的結果,而是大清興旺發達的時運好啊!”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淮軍的去留(1)
淮軍在同太平天國、捻軍的作戰過程中,漸次擁有了完善的兵制、統一的號服、新式的武器,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然淮軍的根本性質依然沒有變化,即它始終是一支由個人領導的地方軍隊,其軍費、糧餉、士兵津貼均由李鴻章個人籌集,它並不是國家正規軍,不能享受國家財政的支援。國家的正規軍是打仗時一無是處、衣服光鮮的綠營兵和只會吃喝玩樂的八旗兵。然捻軍和太平天國總有被平滅的一天,那時專為鎮壓農民起事而創立的淮軍和湘軍該何去何從呢?從太平天國日趨衰微開始,這一問題就擺在了清政府和曾、李師徒二人面前。按照清朝軍制慣例,一旦軍事行動和戰爭任務結束,八旗兵返回防地,綠營兵調回原先駐守的村社集鎮或城市,臨時招募的勇營則就地解散回家。淮軍和湘軍按理應屬最後一種型別。然湘、淮軍又不是一般的勇營。敏感的曾國藩最先採取行動,裁撤湘軍。他明白,不但是湘軍,甚至自己兄弟二人都已成為清廷的心頭大患。曾國藩向清廷上書,提及湘軍兵員太多,自己難以統帥,請命解散三四萬人。十天後,曾國藩又說弟弟曾國荃由於多年打仗,身心俱疲,希望朝廷允准其回家養病,順便提出繼續裁撤湘軍兩三萬人。一年後,曾國藩又說湘軍水師人數太多,應留下一小部分改編為長江水師,剩下的將士可以回家與親人團聚了。清廷見曾國藩如此“懂事”,自然無可挑剔。曾國藩裁撤了自己的湘軍,卻一點沒有要學生李鴻章效仿自己的意思。聰明的李鴻章也表示:淮軍土是土了點,但很好用,淮軍隨時聽候老師的調遣。於是,撤湘留淮計劃出臺了。此時的湘軍已無法同淮軍相比。首先,湘軍內部將領之間矛盾很大,曾國藩自己都協調不了;其次,湘軍日趨腐敗,士兵抽大煙、逛窯子、搶掠民人的現象時有發生。當淮軍越來越正規時,湘軍倒越來越像地痞流氓,戰鬥力與淮軍已不可同日而語。李鴻章認為,平定內亂只是淮軍的當前任務,長久威脅來自於西方。想要打敗西方列強,必須首先學習西方先進之處。他總結自己多年從戎的經驗說:“想要滅賊必先治兵,想要強兵必先足餉,想要籌餉必先得到人和地。”
李鴻章很快掌握了最為穩固的餉源——厘金。他決定把錢花在洋人身上。李鴻章第一次觀看華爾洋槍隊作戰時,即對洋槍洋炮的強大威力驚詫不已:這樣的軍隊一個頂仨!他樂觀地給曾國藩寫信,中國只要有開花大炮和輪船兩種東西,從此便不受外人欺侮了。欲先工其事,必先利其器。李鴻章決定把錢花在武器上。華爾既熟悉西洋武器,李鴻章便委託他代購。籠絡人是李鴻章的長項,不久華爾答應為李鴻章從國外購買炸彈和洋槍。李鴻章將新購的第一批西洋武器配給了戰鬥力最強的程學啟部。令華爾始料不及的是,他的熱心幫助使淮軍很快替代了常勝軍。單憑華爾遠遠滿足不了淮軍的需要,李鴻章的目標擴大到在華其他洋人身上。有軍官因服役期滿回國或是中途回國辦事,李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