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伊拉克就好像站在井邊快要渴死的人一樣,可望不可即,因為殖民主義給它的雙手套上了枷鎖。

薩達姆·侯賽因果敢地收回了國家的財富,打碎了殖民主義的枷鎖,讓伊拉克人民痛飲甘泉。

“敢於下河的人就能夠安全地游到…

伊拉克是阿拉伯世界重要的產油國之一。1927年開始開採石油,要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開始開採石油的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早得多。

開採之初,石油的開採和生產權完全掌握在外國人手裡,而且同經濟、社會活動脫節,即石油只用於出口,並非為產油國家的社會、經濟活動服務。當時,西方國家認為石油是屬於西方國家及其公司所有的,出售一噸原油,產油國只能提取幾美分的收入,而且要裝入當時的地方長官的私囊,供其揮霍。

而後,透過向英國壟斷石油公司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收入才增多,實現了利潤平分,但由外國石油公司定價,並要扣除這些享有優惠權的石油公司的一切開支,實際上產油國所獲得的收入仍然微乎其微。

阿拉伯國家的石油開採始於五六十年代,當時不少國家先後獲得獨立,更增加了這些國家石油的重要性。從1950年至1970年,阿拉伯產油國由5個國家增至12個,阿拉伯的原油日出口量到1980年達到100萬桶。阿拉伯的原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1/3,佔國際石油市場的60%。但阿拉伯國家的產油量不均衡,如巴林日產量不到6萬桶,而沙烏地阿拉伯日產量卻高達900萬桶。海灣地區3個阿拉伯國家包括伊拉克的原油產量佔阿拉伯原油總產量的70%。

從地理上講,阿拉伯的產油國主要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亞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此外加上阿爾及利亞、卡達。這些國家的產油量佔阿拉伯石油總產量的94%,而這些國家的人口卻只佔阿拉伯人口總數的18%,加上阿爾及利亞,也只佔27�8%。

這樣巨大的石油財富對阿拉伯世界的經濟所產生的直接影響和結果如何呢?一位經濟學家曾說過:“自20世紀60年代,石油廣泛發掘階段。以來,阿拉伯國家分裂成兩個大集團:一些人口少的國家個人平均收入達到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的水平,而大多數阿拉伯國家人民收入下降,財政出現鉅額赤字,面臨嚴重的經濟問題。”這位經濟學家指出:“1972年,阿拉伯國家中最高的個人收入,如科威特,已達到其他收入最低的阿拉伯國家個人收入的50倍,例如索馬利亞;而1973年中東十月戰爭和石油漲價後,科威特的個人收入已增加到相當於索馬利亞個人收入的150倍,是埃及個人平均收入的48倍。在以後的幾年,這一差距在繼續擴大。”

當然這位經濟學家的統計數字是按照總人口和每個國家國民總收入按平均分配計算的。這個數字很難說準確,因為一些國家的為工業化的國家現在所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分配財富的問題,而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創造財富的問題。

薩達姆說:當1968年七月革命掌權時,接過來的只有個爛攤子,國庫空虛,直到1969年,作為國民收入主要來源的石油收入也只有1�6億多伊拉克第納爾,同其他阿拉伯產油國如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利比亞等是不能相比的,這些國家已擁有鉅額的外匯存款,因為伊拉克於1968年7月17日革命後才獲得政治上的解放,實際上到了1974年才成為名副其實的產油國。在這之前,伊拉克的經濟命脈一直控制在殖民主義者的手裡。

為鞏固政治上的獨立,發揮民族的自由意志,1961年,伊拉克政府頒佈了“國家石油開採”第80號法令,收回外國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土地上的開採權。但在7月17日革命前,這項法令只是“一紙空文”,因為外國石油公司圍繞這一法令進行了瘋狂的活動,當時的塔希爾·葉海亞政府同外國石油壟斷公司達成妥協,成立混合公司,對伊拉克的石油進行聯合開採。當時,復興黨就聯合一切愛國主義力量反對這一計劃,不讓它得逞。

7月17日革命後,提出的第一個口號就是:“阿拉伯人的石油為阿拉伯人所有,伊拉克的石油只屬於伊拉克。”

革命後的第二年,伊拉克開始實施這一口號,同蘇聯達成協議,在蘇聯的幫助下對拉米拉油田進行開採。外國石油壟斷公司認為這一行動是對其在伊拉克利益和前途的嚴重挑戰,千方百計進行破壞。但外國石油壟斷公司的陰謀未能得逞,伊拉克同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