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洞窟,廣不逾丈,卻幽邃竅冥。洞外巨石參差,積疊人海。洞面朝東洋,左右挽百步沙與千步沙。每當晴日,清晨在此看日出,觀海景,景色壯麗,堪嘆觀止。旭日“巨若車輪,赤若丹沙,忽從海底湧起,赭光萬道,散射海水,前鮮想曾光耀心目。”所以人們給它起名為“朝陽洞”,並把“朝陽湧日”列為普陀十二景之一。在普陀山見日出,以朝陽洞為先。

朝陽洞也是聽潮音的好去處。朝陽洞上原有朝陽庵,據書載,身處此庵,浪濤轟嗚其下,如千百種樂音交響迭奏,別有情趣。

攤霞亭又稱朝陽亭,建在朝陽洞左平臺上,近崖瀕海,每當旭日東昇,霞光輝映,景色奇麗。

九、千步金沙

千步金沙,沙色如金,純淨鬆軟,寬坦軟美,猶如錦茵設席,人行其上,不濡不陷。此處海浪日夜拍岸,濤聲不絕。浪潮嬉沙,來如飛瀑,止如曳練。每遇大風激浪,則又轟雷成雪,豁人心魄。悠忽之際,詭異尤常,奇特景觀,不可名狀。千步沙沙坡平緩,海面寬闊,且水中無亂石暗礁。

千步金沙並不只是白天很美,每臨月夜,嬋娟緩移,清風習習,濤聲時發,其清穆景色更為詩意盎然。故有人曾將其與壯麗的朝陽湧日,合稱普陀山觀絕。

十、光熙雪霽

光熙峰在佛頂山東南,一名“蓮石花”、又名“石屋”。從遠處望去,翠綠叢中,峰石聳秀,似蓮花,如白雪積峰。

“光熙雪霽”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後景色,為普陀十二大景觀之一。普陀山難得下雪,冬天顯得寧靜而奇妙。如果趕上一場大雪,登上佛頂山,俯瞰光熙峰,猶如碧玉塑就,銀裝素裹,千樹萬樹梨花開,山色混一,海天與凍雲齊平。此時此景,你會覺得心清慮淨,猶如身臨潔白無垢的佛國淨土,舒暢無比。

光熙峰的雪景,是不大容易見到的,但普陀是佛家聖地,佛門弟子常來常往,或常住靜修.就有緣賞識普陀山的“雪霽’風光。

十一、茶山夙霧

茶山位於佛頂山後,自北而西,婉蜒綿亙。山勢崆曠,中多溪澗。而每在日出之前,茶樹林夙霧繚繞,時而如絲似縷,時而姻縕獼漫。此時此刻,如若身處其間,如夢如幻,令人通思無限。

古代普陀山沒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種自食,種茶是住山僧人的一項重要勞作。每到採摘季節,眾僧一齊出動,山上立時出現一種“山山爭說採香芽,撥霧穿雲去路賒”(明•李桐詩句)的繁忙景象。

普陀茶山之茶,被人稱作“雲霧佛茶”,因為此茶樹多為僧人所植,因而山僧談論“茶山夙霧”也別具情韻。

十二、天門清梵

天門清梵,說的是普陀山最東端梵音洞的景觀。從法雨寺經飛沙岙,過祥慧庵,即為普陀最東部的青鼓壘山。青鼓壘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為驚濤拍崖,潮聲撼洞,晝夜轟響,宛如擂鼓,故又稱“驚鼓擂”。在有鼓壘山東南端有一大然洞窟,洞巖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兩邊懸崖構成一門,習稱梵音洞。在普陀山眾多歷來被人們嘆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氣勢和陡峭危壁,為其他洞所莫及。梵音洞山色清黔,蒼崖兀起,距崖頂數丈的洞腰部,中嵌橫石如橋,宛如一顆含在蒼龍口中的寶玉。兩陡壁間架有石臺,臺上築有雙層佛龕,名“觀佛閣’。凡欲觀覽梵音洞者,先要從崖頂迂迴順著石階而下,然後來到觀佛閣。據傳在這裡觀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隨看隨變,極其奇異。此地又為梵音洞觀潮最佳處,佛閣下通大海,海潮入洞,拍崖濤聲如萬馬奔騰,如龍吟虎嘯,日夜不絕,聞之者無不驚心動魄。佛家信眾至此,多喜在洞口膜拜,祈求見到觀世音菩薩的現身祛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書“梵音洞”額賜掛於此處。

第十章 走投無路 困居舟山(二)

1949年秋,大陸上的大部份地方已被解放軍解放。但是這時臺灣國民黨國防部仍在舟山群島設立了防衛部,佈置重兵在此駐防,作為臺灣防止大陸進攻的前沿陣地,與大陸的解放軍隔海對峙。

1949年9月17日,我們幾十家眷屬被遣送到定海後,當局與駐軍部隊對我們這些沒有著落的流民,基本上是不再過問的。已經不像在臺灣時,還把我們集中到一起居住,第天還管三頓飯。而在我們到達定海之後,住所全由自已解決,各自尋找民房租賃居住。因此,我們幾十家眷屬也就星散的住在定海城內。

但仍和臺灣國民黨的當權者保持著一絲半點的“臣民關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