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近晌午,潮水大漲,小舟與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飢不得食,甚為納悶。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模樣的,持食盒至岸,邊向潮水裡投下一些石塊,邊踩著這些石塊競直來到小姑舟中,說是她嫂託她捎來的,放下食盒,便離船而去。過了不久,其嫂進香歸來,問及前事,嫂愕然;忽然記起剛才拜佛時,瞻仰蓮座,只見觀音大士衣據溼著一片,心裡頓有所悟,以為這是觀世音菩薩所為,忙不迭又進山到觀音面前叩拜會了。因其嫂曾在碼頭“短其姑”,從此,姑嫂泊舟處即被稱作‘短姑道頭”。道頭旁自相零附出沒於潮水中的石塊,傳說是大上送食時投向潮水裡用以跺腳的石塊,遂被稱作‘短姑聖蹟”。

三、梅灣春曉

海灣春曉指的是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稱梅岑,因西的山灣為梅灣,又呼作前灣。據傳此地多野梅,庵、篷僧眾又多好養梅。怡性。每當早春季節,春回人地,避山野梅,香滿山谷,青山綠樹,襯映著點點紅斑,煞是一番美景,曾被人譽之為“海上羅浮”。

每當天陽無風時日,佇立西山巔;遠眺蓮花洋,只見漁舟競發,鷗鳥翔集,海中波濤,道道耀光,山外青山,層層疊翠,美不勝言。若在月夜,則疏枝淡月,島礁騰朧,幽香撲鼻,更為令人陶醉。

四、磐陀夕照

“磐陀夕照”說的是磐陀石一帶的傍晚景色。

由梅福庵西行不遠處便可看到磐陀石。磐陀石由上下兩石相累而成,下面一塊巨石底闊上尖,周廣20餘米,中間凸出處將上石托住,曰磐;上面一塊巨石上平底尖,高達3米,寬近7米,呈菱形,曰陀。上下兩石接縫處間隙如線,睨之通明,似接未接,好似一石空懸於一石之上。

每當夕陽西下,石披金裝,燦然生輝,人們如能在此時登上石頂,環眺山海,洋洋大觀,景色壯奇,“磐陀夕照”,便成為普陀山之一大奇觀。

五、蓮池夜月

“蓮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地在普濟寺山門前,也稱“放生池”、”蓮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後植蓮花,即稱“蓮花池”。

“海印”,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現一切之法。海印池面積約十五畝,始建於明代。池上築有三座石橋,中間一座稱平橋;北接普濟寺中山門,中有八角亭,南銜御碑亭。卸碑亭、八角亭、普濟寺古剎建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古石橋橫臥水波,遠處聳立著一座佔和疏朗雄偉中透出股秀靈,真如人宮仙境,美輪美奐。

蓮花池三面環山,四周古樟參天,池水為山泉所積,清瑩如玉。每當盛夏之際,池中荷葉田田,蓮花亭亭,襯映著古樹、梵字、拱橋、寶塔倒影,構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圖畫。夏日月夜到此,或風靜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風徐徐,荷香襲人。

荷花,佛家稱之為蓮花,是聖潔、清淨的象徵。佛教稱極樂世界為“蓮邦”,以為彼土之眾總以蓮花為所居。認為眾生皆有“佛性”,只是由於被生死煩惱所困擾,而沒有煥發出自己的佛性,因而還陷在生死煩惱的汙泥之中。蓮花則‘出汙泥而不染,澄清漣而不妖”,故佛教以蓮花來比喻“佛性”。觀世音菩薩是普渡眾生往生蓮邦的“蓮花部主”。

六、法華靈洞

法華靈洞奇特景觀這裡方圓巨石自相壘架,形成洞穴數十處:有的有空刻露,傴行可過;有的寬廣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豐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雖多,層復出奇,唯此為最。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巖”、“東南大柱”等題刻。

七、古洞潮聲

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餘米。此處海岸曲折往復,巉巖峭壁,怪石層層疊疊。洞底通海,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張口狀。日夜為海浪所擊拍,潮水奔騰入洞口,勢如飛龍,聲若雷鳴。若遇大風大浪,浪花飛濺,浪沫直衝“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內七彩虹霓幻現,嘆為奇觀。

據載,宋元時期來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薩現身賜福。明以後則多去梵音洞叩求觀音大士靈現。香客中常有縱身躍下山崖,捨身離世,藉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於是定海縣令纓燧在岸上建亭,並親書《捨身戒》立碑以禁捨身。

八、朝陽湧日

過仙人井,登幾寶嶺東望,見崗上有巖斜峙似象,伸鼻舉目,眺望東海,此即為象巖。象巖上側,猶有馴服似兔的兔巖。象巖以東臨海處,複道轉折,層梯而下,有一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