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微米的生產線,那麼就在細節上下功夫!
隨著小白同志的帶領,張國棟他們進入到矽晶圓的製作室,矽晶圓是一切積體電路晶片的製作母材料。
“我們Intel採用的是柴可拉斯基拉晶法(CZ法),你們看,現在機器正在進行拉晶,首先要將特定晶向的晶種浸入過飽和的純矽熔湯中,然後同時旋轉拉出,矽原子便會依照晶種的晶向,乖乖的一層層往上漲,你們看,那兒,就是得到的晶棒。 當然我們Intel是不會使用這種原始的晶棒的,我們一般會採用FZ法將之再結晶,將雜質逐出,提高純度與阻值。 ”
“各位,看看這裡吧,這是對晶棒進行機械加工修邊,畢竟剛剛拉出的晶棒外徑可不會一致,修完邊後我們便用X光繞射法定住主切面的所在,磨出該平面,再以內刃環鋸,削下一片片的矽晶圓。 最後經過粗磨 (lapping)、化學蝕平 (chemical etching) 與拋光 (polishing) 等程式,得出具表面粗糙度在0。3微米以下拋光面之晶圓(至於晶圓厚度,與其外徑有關) 。 ”
“各位,我給你們講解得這樣細緻就是知道,即使給你們我們Intel一模一樣的裝置你們也不可能複製我們Intel的奇蹟,要知道我們做到今天這一步可是經過了快20年的積累,有的時候經驗這個東西不是你想學就能學會的。 你們看,如此現代化的裝置多麼令人迷醉,那麼是擁有那麼迷人的藝術氣息,各位,難道你們不感嘆麼?”看得出,該小白是個裝置狂,不過張國棟對於他說得也微微贊同,確實,即使將Intel的裝置原樣不動的搬到中國也同樣生產不出達標的晶圓,說到底還是人的因素,經驗這東西是需要摸索和沉澱的。 看看後世大眾和上汽的合作,一模一樣的零件就是生產不出讓人滿意的質量的汽車就可以知道,其實無論現代化程序有多高,人才是決定一切的因素。
“接下來,我會給你介紹一些裝置,希望能讓你們有所收穫。 ”!~!
..
第一百三十四章:開眼界
“我已經聽我們Boss說了,你們中國目前也是有晶圓廠的,那麼有些東西我就省略不講了。 下面我就講講你們面前這座氧化爐吧。 大家知道,對矽半導體而言,只要在高於或等於1050℃的爐管中,通入氧氣或水汽,自然可以將矽晶的表面予以氧化,生長所謂幹氧層(dryz/gate oxide)或溼氧層(wet /field oxide),當作電子元件電性絕緣或製程掩膜之用。 氧化是半導體制程中,最乾淨、單純的一種;這也是矽晶材料能夠取得優勢的特性之一。 矽氧化層耐得住850℃ ~ 1050℃的後續製程環境,是因為該氧化層是在前述更高的溫度成長;不過每生長出1 微米厚的氧化層,矽晶表面也要消耗掉0。44微米的厚度。
氧化可以說是所以後續工藝的基礎,矽氧化的質量決定了後續晶圓加工的質量,所以我們在氧化製程過程中也會遵循一些特點,當然,這也是我們Intel的獨門訣竅。 ”說完,小白同志在仔細觀察張國棟他們這群人的反映,讓他得意的是這群來自中國的土包子果然都豎起了耳朵,嘿嘿,真以為獨門訣竅是這麼好學的麼,即使告訴他們一點經驗也無關緊要吧,不過當他看到張國棟那種淡然的表情又惱怒起來,心中更是湧起了一定要給張國棟一個震撼看看的情緒,這也讓他不知不覺中將很多原本不打算講地事情給講了出來。 所以,衝動是魔鬼啊。
“氧化層的成長速率不是一直維持恆定的趨勢,製程時間與成長厚度之重複性是較為重要的考量。 後長的氧化層會穿透先前長的氧化層而堆積在上面。 換句話說,氧化所需之氧或水汽,勢必也要穿透先前成長的氧化層到矽質層。 所以如果要生長出更厚地氧化層,遇到的阻礙也越來越大。 一般而言,很少成長2微米厚以上之氧化層。 注意。 是2微米,這還是經過我們Intel苦心鑽研地結果。 以前連2微米都很難達到。 幹氧層主要用於製作金氧半(MOS)電晶體的載子通道(channel);而溼氧層則用於其它較不嚴格講究的電性阻絕或製程罩幕(masking)。 前者厚度遠小於後者,1000~ 1500埃已然足夠。 至於如何選擇的問題就要根據自身的條件來調整這個比例了,畢竟對於一個如此燒錢的產業來說,產能在短時間內幾乎是穩定的,連我們Intel也沒辦法做到半年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