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如兄的,至少先有地兒住有飯吃,如果混好了,將來一聲“謝謝”,再見亦是朋友,混不好,至少還有一個託底的,再差還能差過又窮又沒工作還沒男人的女人去?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看破紅塵入紅塵(1)

當愛情成為消費品

朋友中有個有點兒資產的中年老男人,著了魔似的喜歡上一個比自己小18歲的姑娘,不僅給人家付了房子的首付,還替人家交學費,讓人家去北大讀什麼MBA。朋友中就有好事者勸他,讓他悠著點兒,他當然是充耳不聞。好事者就跟我八卦,問我:他腦子進水了嗎?難道戀愛中的中年老男人智商為零?他要是沒錢沒身家人家憑什麼愛他?他真傻假傻?還供她讀書,她真出息了,能踏實跟他過日子?他不就是人家的墊腳石和提款機嗎?他是不是老年痴呆了?

以我的觀察,他絕對不傻,且遠遠沒有到老年痴呆的地步。我百分之百相信,他早已從一個生意人的角度,把這場愛情的成本與收益計算得清清楚楚。好事者認為他糊塗,不過就是擔心他白白花了錢,而沒有得到人家姑娘的一生,所以替他不值。其實這有什麼值不值的呢?就像女人逛商場的時候,買個手包買條裙子,明明知道會過季打折,但還是忍不住在新品上市的時候刷卡,其實不過就是早穿了那麼幾天而已,值嗎?甚至,很多衣服買回來就掛到衣櫃裡,一次都沒有穿過,或者就穿那麼一兩回就再也不穿了,豈不是更不值?比如婚紗,一輩子就穿一次,穿完就壓箱底了,有必要買嗎?即便再婚,難道會穿頭婚的婚紗?但還是很多人會買,認為值。

值和不值,是因人而異的,說深了跟價值觀有關係,說淺了就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比如,很多人認為買名牌手袋就不值,憑什麼?一個包包好幾萬,還不是真皮,帆布皮革而已,但很多人就認為值得很,因為是名牌嘛,挎在臂彎裡有面子啊!對於我們那位親愛的中年老男人,也是一樣的道理——那個小他18歲的姑娘,就是我們女人挎在臂彎裡的路易·威登啊。他並沒有指望地久天長,他要的是一個感覺。這個感覺和我們女人買名牌包應季裙穿婚紗類似,我們知道那不是過日子用得著的東西,而且我們也知道買個不那麼貴的包也一樣裝東西,穿去年的裙子也一樣出門,租個婚紗也可以結婚,但我們中的很多人還是會情不自禁。

所以,不要問什麼值不值、傻不傻,關鍵在於想要什麼。對於一個年過半百的男人來說,奮鬥過,也艱辛過,現在成功了,可馬上就要吃不動喝不動了,所以人家想花點兒錢補償自己,如此而已。他給小姑娘買房買車交學費,跟我們大多數中年婦女整容做臉換髮型一樣,說是亂花錢就是亂花錢,說是享受生活就是享受生活。再說,當愛情成為消費品,可不就這樣?高興就花錢,不高興就換新的,只當花錢買服務了,有什麼值不值的?

愛與*

*這件事如果只能用一個漢字表達還得大家都明白,是什麼?

最近看了一場話劇,鄒靜之編劇的《操場》,陳小藝一人分飾三個角色,每一個角色都在操場上,且都和*有關,無論是做了還是沒做。當然這也許不是這部戲所要表達的,但確實是給我印象最深的……

第一個“陳小藝”,一沒透過答辯的女研究生,她跟老遲,她的導師,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中年男人,老婆到了更年期,自己還在擠公共汽車上班。所有人都在傳她和他有關係,但事實上他們沒有。

在操場上,陳小藝主動,老遲掙扎。

女學生髮飆:“老師你想過嗎?”

第二章 看破紅塵入紅塵(2)

“想過。”

“為什麼不做呢?”

“做什麼?”

“*!”

老師是知識分子,*還是不做,這是一個問題,他需要思考。

女學生揚長而去。

第二個“陳小藝”,貧困女生。她窮,餓得從垃圾桶裡找吃的,碰到一民工,整整三年,民工靠蹬三輪供養她,供到她畢業考上研究生,民工捧著花來祝賀,她告訴民工,自己的未來沒有他,她三年欠他的,她還,就在操場上,人類最古老的方式。

老遲憤怒,質問民工:“你上了?”

“上了。”

“你應該把花摔到她臉上,然後揚長而去。”

“我為什麼要把花摔到她臉上?”

民工承認自己從一開始就不純潔,否則為什麼那麼多比她更可憐的乞丐,他都熟視無睹?他之所以三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