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目的是去圖書館或者自習室更積極更自主的學習,那我就算被判了死刑也值;但如果你逃課是為了呆在宿舍睡懶覺或者去網咖玩遊戲或者聊天,那我就真是死有餘辜並且永世不得超生了。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 第二部分
儉以養德
六、勤工儉學的辯證法
伴隨著大學學費和住宿費不斷上漲,讀大學越來越成為一種奢侈。有的家長在孩子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因為無法承受鉅額學費的壓力而選擇自殺,這種悲劇在教育產業化的背景下說不準還會一次接一次地重演。很多農村家庭和城市工薪家庭一年的收入都不超過一萬,就算家裡沒有別的任何開支,這1萬塊錢全部用來上大學也還不一定夠用。很多學校的裝潢設計、臨床醫學等專業一年的學費就要7000以上了。很多大學生的家長到了8月份就四處借錢,將所有的親戚朋友借了個遍才能勉強湊齊學費打發孩子上路。
勤工儉學,這個曾經在20世紀初非常流行的詞語再一次擺在了大學生的面前。很多學生幾乎是從進入大學第一天開始便想方設法掙錢的。可是,大學生究竟該怎麼勤工儉學呢?自己掙錢究竟有哪一些途徑?勤工儉學又有哪一些陷阱?
如果說讀大學是一種投資,那這種投資的成本則越來越大,而產出卻越來越小。受大學瘋狂擴招的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大,加上很多用人單位都注重應聘者的工作經驗或社會實踐經驗,所以很多大學生紛紛走出校園尋找兼職甚至全職的工作,以求畢業求職的時候多一些籌碼。積累社會實踐經驗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對於一個學生而言,是不是社會實踐經驗越豐富就越好呢?如果不是,那究竟應該如何把握這個度?如果只能用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社會實踐,究竟透過什麼方式參與什麼內容的社會實踐最能事半功倍呢?
開源節流,自食其力
對於家境困難的同學來說,要想順利地完成學業,一方面需要勤儉節約,另一方面需要採取一定的措施免除義務或獲得收入,做到開源與節流相結合,積極的作為和消極的不作為相結合。
儉以養德
大學雖然相對社會而言比較清靜,但其實也是一個大染缸,再怎麼忠厚老實、積極進取的人都可能在大學裡變得墮落不堪。驕奢之風便是大學裡很多不良習氣中的一種。一位報社記者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的高校深入採訪後對一些大學生的消費現狀做了這樣的描述:
貸款買車,消費哈根達斯,看700元一張門票的《大河之舞》,在他們看來,只要是喜歡,錢不是問題,大不了可以貸款。“有車族”在高校越來越多,很多同學紛紛加入貸款買車的行列,一年下來光是養車的花費就差不多要一兩萬元。高檔的膝上型電腦、最新款的高階手機、錄放機、CD機、錄音筆等產品在大學裡幾乎隨處可見。很多同學只用“蘭蔻”、“歐萊雅”等世界名牌化妝品,買衣服只去Esprit、Only、Apple、Balina之類的專賣店,心情不好就坐飛機去別的城市兜風,心情好了就叫上幾個朋友去酒店喝個痛快。一位接受採訪的北京某名牌大學學生表示,他們班有的同學4年下來竟花掉了20萬。按大學生的一般標準粗算下來,供養一個在北京上大學的普通學生,不穿名牌、不吃大餐,四年差不多也要10萬元。
或許這位記者所描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學生的生活狀態,但我相信驕奢之風在大學的迅速蔓延是確定無疑的。對於這些一擲千金的人,我不想評價什麼。如果他們花的錢是自己掙來的,那算他們有本事,我佩服都還來不及;如果這些錢是他們向父母要的,當他們工作以後發現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交半個月的房租,自然就知道錢和紙的區別了。
隨著這種風氣越來越濃,很多家境困難的學生也逐漸變得大手大腳了。小蘇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小蘇就讀於上海一所大學,她家境非常貧寒,父母都是安徽農村的農民。剛進大學的時候小蘇非常勤儉,身上穿的都是高中時的舊衣服,在食堂打飯的時候看到菜裡面有點肉便不敢要了。可是,小蘇的同學卻都很有錢,每個人都有電腦,動不動就去吃麥當勞肯德基,到了週末就一起逛專賣店。小蘇為了不被同學看不起,也開始跟著同學一起去逛街,偶爾也買點東西。見了世面以後,小蘇的思維方式漸漸改變了,當同學都說某件原價599元現價399元的品牌服裝非常便宜時,小蘇在心裡也會覺得很便宜了,並且總會在同學的鼓勵下把衣服買下來。
眼看著一個學期的生活費被自己一兩個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