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道理是變來變去的,隨時在變,即隨著時間的變遷而做不同的調整。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時間觀念,我覺得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中國人進行祭祀等活動時,最有時間觀念了。
很多領導抱怨他的幹部們不準時,每次開會都拖拖拉拉的。其實這是領導自身的問題。如果國家領導人要會見這些幹部,他們會遲到嗎?當然不會,因為情況不同。
需變主從關係為主伴關係
我們原來把領導和下屬的關係視為主從關係,現在時代不同了,我認為應該改為主伴關係,領導做主,下屬陪伴領導。
主伴關係更利於組織發展
以前,領導和下屬之間是主從關係,領導者完全做主,下屬要絕對服從,很專制,各方面有不同的意見也不方便溝通,幾乎是領導的“一言堂”。而且,上下級的界線劃分得過於清楚,大家受等級觀念的限制很難一條心。因此,以前企業的組織力有限。現在時代不同了,我們應該轉變觀念,把主從關係改為主伴關係,即下屬要陪伴領導,領導還要做主,一個團隊沒有頭領,各自主張,步調不一致,那就變成有團沒有隊,有組織而沒有組織力。但是,為了適應民主時代,“主”的定義應該有所改變:工作的時候,領導理應是“主”;工作以外的時間,就不一定以領導為“主”,領導也應該適當放下自己的身份,和下屬打成一片。在不同的場合,遇到不同性質的情況,“主”與“伴”應該適當調整。
“主”應隨著情境、隨著情況改變,這樣有助於促進全員參與。這裡的“主”,指的是主要負責的人,而不是發號施令的人。成為“主”的人應該具有哪些能力呢?
讓我們以曹操為例,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曹操的人生最高峰是在什麼時候?我認為,他最風光的時候不是他封王之時,而是他率領83萬大軍南下攻打吳國孫權之時,史稱赤壁之戰。有人會認為曹操在赤壁之戰時大敗而歸,那時應該是他人生的低谷。其實不然,曹操之所以輸了赤壁之戰,是有其必然原因的。他在那個時候志得意滿,認為自己必會馬到成功,而且打敗孫權,將為他統一中國奠定穩固的基礎。然而事與願違,他鎩羽而回,之後再也沒有大的舉動,而且再也不敢雄心壯志地要統一全國了,因此,我認為赤壁之戰時是他的人生最高峰。
一個人處於最高峰的時候,往往躊躇滿志,做事非常張揚。《三國演義》對赤壁之戰這一段描寫得非常精彩:曹操在大軍出發之前,舉辦了一個誓師大會,目的是激勵士氣,“曹操正談笑間,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烏鴉夜啼就是給他的一個警告,但曹操沒有警覺,依舊雄心勃勃。他沒有想到,自己將會一敗塗地,這是其一。徐庶很有遠見,他知道火燒連環船以後,大家一個也逃不掉,為了自保,他趕快要求去守關外。大家都知道,“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句俗語,就是說曹操用計把徐庶騙回來以後,他“誓不為設一謀”,此時卻突然要求去守關外,曹操卻沒有懷疑,按理說,像曹操這種疑心重的人卻沒有想到徐庶這一反常舉動的用意,很奇怪,這是其二。
我一直認為,上蒼是很公平的,當有重大事情要發生的時候,它會不斷地給你一些徵兆,問題是看你能不能意識到。當時,曹操太過自負,絲毫不以為意。直到黃蓋要來投降的時候,程昱點明黃蓋是詐降:“糧在船中,船必穩重;今觀來船,輕而且浮。更兼今夜東南風甚緊,倘有詐謀,何以當之?”曹操才恍然大悟,但是,為時已晚,“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三國演義》的這段故事告訴我們,做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一定要見微知著。領導在作決策之前,一般會要求資料準確,資訊充足,殊不知,此時這些資訊已經毫無用處了,因為等你把所有的資訊都蒐集齊備,已是時過境遷,這些資訊都已過時了。一個領導者,一定要能根據少量的資訊做出正確的判斷,否則就跟不上形勢的變化。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二、組織成員的地位需調整(4)
主伴關係即主從合理配合
主伴是從主從演變過來的,合理的主從關係就是主伴關係。那“主”跟“從”怎麼配合才算合理呢?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從有形的方面看,做主的人應該負全責,但從無形的方面追究起來;做從的人才應該負全責,否則,團隊就沒有組織力。實際工作中,是幹部幫助領導作決策的,而表面上讓領導來作最後的決定,這樣的團隊才是高效的團隊。如果在團隊裡,凡事唯領導馬首是瞻,其他的人則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