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聯邦調查局局長的職位無人撼動,始終被胡佛佔據著。 1932年1月1日,飛行英雄查爾斯·林白的獨生子小查理在幼兒園被綁架。此案在全美引起了轟動,但兇手卻一直逍遙法外。這使得每個美國公民都覺得十分羞恥。林白是〃美國夢〃的化身,其幼子的遇害,從根本上動搖了〃美國夢〃的根基,全體國民深深震驚。因此,公眾將此案視為罪犯對國家秩序的一大挑戰。在公眾的壓力下,總統宣佈,如果地方政府提出請求,他將指派幾個部門參加對林白幼子綁架案的調查,這幾個部門分別是特工局、禁酒事務組、華盛頓市警方和聯邦調查局。他指定埃德加·胡佛擔任聯邦協調人,但同時又宣佈,聯邦政府不負有辦理這個罪案的責任,它只是在幫助地方政府。只有在發現罪犯違犯聯邦政府法令的情況下,它才負此責任。 胡佛拘泥於州與聯邦權力的劃分,希望能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公眾卻認為,由於犯罪已膨脹為全國性的網路,因此執法工作也必須全國統一。新澤西州的一份報紙表示:〃這種犯罪表明,美國需要一個以華盛頓為中心的,像英國蘇格蘭場那樣的執法體制。〃費城的一家報紙強烈呼籲全國警察要聯合成為〃一個監督、領導全國打擊有組織犯罪的中央機構。〃既然犯罪問題已經被當成國家興亡的一個象徵,那麼,只有聯邦政府才能解決犯罪問題。 4年一度的大選很快來臨。1933年3月4日,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第32任總統。面對絕望的形勢,這位身患殘疾的總統表現出極大的勇氣。他告誡美國人民:〃我們惟一恐懼的就是恐懼自身。〃他要求大家立即行動起來,擺脫危機,美國應實行新政,透過國家干預經濟,來使美國度過難關。 當時國內不僅面臨一場經濟危機,更面臨著一場道德危機、信仰危機。人們普遍認為,執政的權力機構內部一片混亂,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使出鐵腕,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執法機構。這與新政的目標恰好一致。新政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擴大聯邦政府的權力。羅斯福上任後,首先任命霍默·斯蒂爾·卡明斯為司法部長。卡明斯是羅斯福總統的密友。上任後,他堅定地支援總統的各項政策,並四處活動,力圖使自己成為這場反犯罪運動的領導人。 1933年春,卡明斯宣佈:一場反搶劫、反詐騙的全民性戰鬥即將打響。為了打好這一仗,他準備組建一支超級警察組織。在他的推動下,1933年6月10日,羅斯福總統簽署了總統令,把禁酒局、身份證局和調查局合併成一個新的聯邦機構,由司法部負責,組建一支打擊罪犯的聯邦力量。至於說這個機構到底是叫美國國家警察,還是叫美國蘇格蘭場,卡明斯還沒有考慮清楚。 出乎意料的是,身為調查局局長的埃德加·胡佛竟然拼命反對這個合併計劃。擺在桌面上的理由是,禁酒局是一個管理混亂、腐敗無能、缺乏訓練的機構,它根本不能與調查局的公正、高效和完美相比。胡佛說,如果真要把這兩個機構合併,那麼調查局勢必會被毀掉,以前的一切努力都將前功盡棄。當然,胡佛反對合並的真正理由是,禁酒局有1200名調查人員,而調查局只有區區320名而已。一旦合併,調查局勢必將被禁酒局吞併掉。 總統的訓令於6月10日頒佈,可到8月10日,新機構的領導人選還沒有確定下來。一週後,在密蘇里州的堪薩斯城,胡佛手下的特工與一幫匪徒展開了一場槍戰。當時,4名特工押送搶劫銀行的罪犯弗蘭克·納什前往萊文沃思,在勘薩斯城汽車站停車處,他們遭到了一幫匪徒的襲擊。雙方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槍戰。槍戰結束後,人們發現特工雷蒙德和其他3名警察犧牲了,有2名特工受了重傷,弗蘭克·納什被當場擊斃。 這個案件後來被稱為〃勘薩斯城大屠殺〃,在國內引起了很大反響。卡明斯以此說明建立一個超級特工組織的必要。他會見了新聞記者,告訴他們在受害者中有一名司法部特工人員,他已經下令讓整個司法機關來調查本案。他說:〃費恩·米勒及其同夥不再只是單獨行動的罪犯了,他們是一個犯罪集團。犧牲的特工人員雷蒙德和受傷的特工代表著我們的國家、法律,槍殺雷蒙德就是黑社會反動組織向美利堅合眾國的宣戰。〃 卡明斯公佈了新的改組計劃。禁酒局、調查局、身份證局正式合併成新的調查局,胡佛被任命為新的調查局局長。此時,胡佛也已經在全國建立起了自己的聲望。 胡佛的第一個舉措是建立調查局的技術實驗室。他要求調查局的特工不僅要用勇氣而且要用腦子去破案,特工人員要擅於發現罪犯的蛛絲馬跡,然後透過儀器的精密分析,來抓住罪犯的尾巴。實驗室就承擔了這樣的責任。剛成立的調查局實驗室規模雖然很小,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