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大志的胡佛對這樣的工作極為不滿,但他卻絲毫沒有表現出來,反而把工作幹得有聲有色,整天在辦公室裡忙個不停。因為胡佛相信機遇只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他的忙碌的身影給郵件室主任喬治·邁克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邁克森的一次無意間的閒聊改變了胡佛一生的命運,甚至美國的歷史也因為這次閒聊而被改寫。 1917年的一個很平常的早晨,喬治·邁克森在電車上遇到了他所熟悉的調查局局長布魯斯·比拉斯基,閒聊中無意間提到了埃德加·胡佛。邁克森很自然地提到胡佛如何勤勉的工作,並誇他是個聰明的小夥子。比拉斯基很感興趣,說道:〃這樣聰明的年輕人放在你那裡不是屈才了嗎?〃 〃如果您需要,儘管把他拿走好了。〃 在邁克森推薦胡佛之後,比拉斯基並沒有立即把這位聰明的小夥子調過來,因為當時聯邦調查局並沒有合適的位置留給胡佛。比拉斯基把他推薦給了戰時行動處處長威廉·弗林。1917年12月14日,22歲的胡佛正式加入戰時行動處,擔負起對付德國間諜可能進行的間諜或破壞行為的重任。 反間諜工作使胡佛如魚得水,他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熱情和勁頭,放棄了休息日,顧不上吃飯,每天工作到深夜,在辦公室一坐就是數十個小時。他的忘我精神和工作責任心一下子就贏得了上司的注意,弗林不止一次地誇他是〃一個勤奮的小夥子〃,並在一年內給他三次加薪。 當時為了渲染對德仇視情緒,報紙幾乎天天刊載德國間諜在美國進行顛覆、破壞活動的報道。德國僑民中到底有多少間諜不得而知,反正公眾看到的數字是在一天天地增加,這其實是司法部在誇大事實,只是為了標榜戰功而已。胡佛曾經提議並身體力行,凡在美國居住的德國籍或德裔女性都得接受登記,以備不時之需,事實上由於工作量的浩大,登記造冊進行得相當遲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內興起了整肅共產主義思潮的運動,使得埃德加·胡佛之流有機會大顯身手。 時勢造英雄。世界大戰的戰爭狂熱,###產主義的歇斯底里,深入骨髓的間諜臆想症,戰後一浪高過一浪的革命危機,愈演愈烈的犯罪活動,為胡佛這位〃美國英雄〃的誕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時行動處解散,胡佛失業。他申請到移民局工作,但沒有成功。頗為賞識他的弗林把他推薦給了即將擔任司法部部長的米切爾·帕爾默。 帕爾默走馬上任之日,正是世界風雲變幻莫測之時。三K黨人橫行不法,禁酒法案令而不行,罷工事件風起雲湧,各種社會思潮互動激盪,就連帕爾默的私人寓所也給人半夜扔下了炸彈。國會驚慌失措,撥出專項經費令司法部著手對全國無政府主義者、布林什維主義者、激進團體進行大規模清查。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帕爾默搜捕行動〃(Palmer Raids) 帕爾默把此項任務交給了調查局,並任命威廉·弗林擔任調查局局長。在為自己物色助手時,他想到了弗林推薦的胡佛。這樣,年僅24歲的胡佛正式加入調查局,擔任局長助理,主要任務是收集和整理〃帶有革命激進主義色彩的社會團體〃的黑材料。 胡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以他過人的精力和才幹,在諸多行動中大顯身手,很快聲名大震。1920年初他擔任調查局總情報處的主任,並於1924年5月10日升任調查局代理局長。在他30歲生日的前10天,也就是1924年12月22日,時任司法部長哈蘭·斯通正式公佈任命胡佛為調查局局長。從此,胡佛霸佔該位達48年之久,並對後半個世紀的美國曆史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當然,這一切都得力於威廉·弗林的大力保薦。 弗林比胡佛多活了幾個月,胡佛死後,有人問起他倆之間的關係,老頭子第一次就他力薦胡佛的事向人坦言:〃我要躲在一個黑暗的角落裡悄悄地說,這是我一生應當懺悔的罪過之一。〃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不能容忍調查局被吞併
胡佛在1924年被任命為聯邦調查局局長,但在整個20年代,他沒有找到太多的用武之地,到他真正嶄露頭角是在1932年。 當時正值經濟大蕭條時期,絕望的工人走上街頭,舉行示威遊行,這樣動盪的局面造成了國民道德崩潰。一時間,盜賊橫行,北美大地上發生了許多案件,著名的有約翰·迪林傑、〃娃娃臉〃納爾遜、〃俊小子〃弗洛伊德等,他們偷盜汽車,搶劫財務,動輒殺人,作案累累。其中最為著名的也是讓胡佛出人頭地的是〃林白幼子綁架案〃。他破獲此案後名聲大震,從此把持聯邦調查局48年之久,在這期間,政壇上先後更換了8個總統、10多個司法部長